何为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20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

——苏格拉底



什么是教育?在我眼里,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我们的老师用同样的案例、数据、理论进行教学。但是,这使得我们的孩子不得不从别的地方再学习,这也许就是我此刻存在的意义。

在课堂上我给孩子们讲题,不是随随便便找的题,它是归纳总结的结果。我经常给孩子们讲“学会一道题,会做一类题”,找到背后的“道与术”才是关键所在。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完全忘记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读书是为了促进思考,而不是为了记住而记住。我们的课堂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逻辑论证的严密与否。

教育要做的是唤醒

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里面有智慧、理性、意志、品格、美感以及直觉等生命的能量。



你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并且不甚完美,但是同时你也相信自己是无与伦比的。

——梭罗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知识超载与爆炸的时代,教育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潜在的自我,促使孩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创造力的觉醒。

教育也不仅仅是解放天性,而是要唤醒孩子内心,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灵魂去唤醒另一颗灵魂。

教育要做的是唤醒,而不是填鸭式灌输知识。那么,该如何去唤醒孩子的求知欲与创造力?

当一个学生想自己爬上墙头,却够不到时,一个好老师不会把学生抱到墙头上,而是在旁边悄悄地递一把“知识的梯子”。当学生自己找到梯子,爬到墙头后,看到更美的风景,他会欣喜的认为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知识的城堡里,我们的确需要随时提供一把好的“梯子”。

苏格拉底教学法

1973年有部名为《力争上游(The Paper Chase)》的电影,四十年来号称世界法学院学生的必看电影。



影片开头便描述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真实的“苏格拉底”式课堂:男主角在他首次课堂上就被教授点名回答问题。教授向他发问,迫使他阐述相关案件的事实,并要求他就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解释……

所谓的“苏格拉底式教育法”,是指在课堂上主要提问的方式来教学,以问题引出问题,并且问题从来就没有确定的答案,只有通过对这些艰难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思维才得以受到严格训练。

以下是影片中的一段精彩讲解。这是教授告诉学生他是如何教学的。

苏格拉底教学模式培养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Questioning,Analyzing,Simplifying。

如电影中金斯菲尔德教授所说的:

“就像你在跑步机上一样,我的小问题,会让你的大脑高速运转;就像你在手术台上一样,我的每个小问题,都会开发你的大脑。在这里我们做脑部手术,你们自学法律,但是我会训练你们的头脑。你们报道之时脑子里是一团浆糊,而离开之时会像法律人一样思考。

Sounds easy, right? It is, at least in theory.(听起来很简单,对吧?至少在理论上)

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教学法完全抛弃了填鸭式的教学,藉由询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在于提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所以,苏格拉底式提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经验和智慧,也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课前准备工作。

前提:学生知一点,通过提问来引导他们对这一点产生新的认知。

优点:嗷嗷嗷~

缺点:技术性很强,事前要有充分的设计,易于让回答者理解,难度要逐层递增。

原则:化繁为简,创建关联。

如果一个学生上课前没有任何准备,这些问题也就无从下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这对老师苏格拉底式发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2个回答  2020-09-20
教育就是对教育者的心智开发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者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者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第3个回答  2020-09-20
何为教育?是“教书”和“育人”,但纵观目前国内教育形式,很多高校都做到了教,忽视了育。教书和育人并不是不能兼容的两种事物,教书的同时也在育人,至少能把书上的三观传递给学生。我们自己读书不也是为了教育自己么?

现在的问题在于,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一个班人的书,但是没有办法育一个班所有的人。

教书,好歹就是白纸黑字印在那里,有教学大纲,有教学参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甚至有系统的教学方法,最不济有那么一张考卷在那里。一回生,两回熟,多盘几次,总归能熟练。

育人,老师在一个课堂上只能同时输出一种价值观,有的人能够认同,有的人则会嗤之以鼻。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接触的社会环境千差万别;每批学生身处的时代日新月异,而对于一个学校一个教师,改变既有的或者是教育部门规定的价值观很难。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学生的价值观与学校与教师相左,你有不听的自由,但是,你的自由也必须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说不定你的同桌就是千杯少的人呢。
第4个回答  2020-09-20
《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就是言传身教,有上才有行,才有参考,这代表的是一种生命文化的传承,所以‘教’我的理解是传承,是一个动词,是可以有变化的,教师就是去实现传承的老师。“育”帮助孩子让他们向善。这更体现出育的目的性。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动词,中国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历史含义。这种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本身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但在小编的视角“教育”就是传承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知识,让他们心中充满善和爱。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第一次出现教育这个词,培养教导之意。往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诸多国内外的名人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进行了解读我们一起来看看:
哲学家卢梭说: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前苏联)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思想家蒙田说:“作为一个父亲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这都是从上行下效,上的角度,也就是教的主体角度,教育者(师者)的角度去解读教育。
第5个回答  2020-09-20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育的两个主要载体就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古代的定义就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就是教授学业,解决学业中的困感、疑难问题,同时端正和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品德;而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文化的同时,还要学习和懂得尊师重道,有很好的道德修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