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烦躁,心悸

我感觉自己偏多血质和胆汁质类型的气质,容易烦躁,静不下心。
有没有药物可改变呢?给点建议吧

推荐3个名方,都是我在书上给你查的(老中医+处方),希望你早上康复,仅供你选择:

【名医简介】
屠金城,生于1923年,北京市人。屠氏1914年毕业于北平国医学院,曾拜孔伯华为师,并跟随姚仲翔、萧龙友、翟文楼等名医诊疗各种病人。现为北京护国寺中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北京市第7~9届人大代表、北京市劳动模范、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委员会常务理事。屠氏长年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擅长医治肝胆病、肾病、脾胃病,对温热病研究有独到之处。他曾带教学生400余人,研制“肝炎四号”等药。屠氏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
【名方】益气养阴汤
【组成】太子参9克,麦门冬9克,肉苁蓉15克,生地9克,黑芝麻15克,炙甘草6克,阿胶9克,白芍12克,石斛12克,肥知母9克,砂仁5克,天冬9克,桂枝6克。
【功能】益气养阴,滋肾健脑,扶脾土。
【主治】心悸,气短,食欲欠佳,腰酸,乏力,脉结代(即心肾不交、脾阴虚)等症。
【用法】将药用水浸透,加水两碗,煎取一碗,每日1剂,分2次服。
【方解】

方中太子参、肉苁蓉、天冬补气养阴滋肾;石斛、白芍养胃阴;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治心悸、脉结代;阿胶、生地、麦冬、麻仁补心血、养心阴以充养血脉;桂枝通心阳;知母益相火;云苓、砂仁健脾和胃。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250个方剂中有120个方剂使用甘草,可见甘草在中医用药方面的重要地位。西医从公元前也已开始广泛应用甘草于临床,作为祛痰、解毒、镇痛之剂及沙漠旅行的止渴剂。甘草的主要成分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多种黄酮等。本方以炙甘草为辅药,主要作用有对抗乙酰胆碱、增强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抗变态反应、解毒、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胆汁分泌、镇咳、镇痛、抗惊厥、利尿、抗肿瘤、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等。临床主要用于补气健脾,调补阴阳,治低热、头晕、心悸、气短、腹胀、便秘;缓急止痛治胃肠痉挛、腓肠肌挛痛;益气强心,振奋肾气,祛痰止咳,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益气升陷,治内脏脱垂;固表敛汗,清热利湿,协同利尿,解诸毒,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阿狄森氏病、尿崩症、溃疡病、病毒性肝炎、动脉粥样硬化等都有效。甘草通过清炒或蜜制所含甘草酸等成分没有显著变化,但增强了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解毒等功能。连续大量使用甘草甜素或含甘草的制剂会出现肥胖症、便秘、胃酸过多、高血压、低钾血症、头痛、浮肿乏力等副作用。桂枝含桂皮醛等,能改善血循环、镇痛、解痉挛,桂皮所含二萜类化合物能抑制补体免疫反应。地黄含β-谷甾醇等,有强心、利尿等作用。阿胶含多种氨基酸,能改善体内钙平衡,促进造血,升高血压,改善肌营养障碍。麦冬含多种甾体皂甙,能调整血糖及抗菌。芝麻仁含脂肪油、大麻酚等,能调整血压。太子参益气,补而不腻。禁忌:用药忌温燥,病人在饮食方面须禁酒类及辛辣(香烟等)刺激物。
【加减】失眠多梦加龙眼肉9克、远志6克;脾不健运加云苓12克、山药9克、稻芽30克;自汗者加浮小麦30克。若每日水煎不便,可用上述方药10倍剂量,煎汁3次,滤去渣滓,旺火浓缩,加白蜜或冰糖500克,缓火收膏,服时用开水冲服,用小汤匙取两匙,每日3次。

【名医简介】
夏度衡,1912年生,湖南省安化县人。1936年毕业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后从师名医郑守谦。潜心医业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脾胃病、头面痛、心悸、痹证等有独到之心得。撰有《溃疡病与肝胃百合汤》、《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医治疗》、《九味合璧煎治疗心悸病》、《通阳宣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论文,曾主编《中医内科多选题集》。现任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技术顾问、中医内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湖南中医杂志》副主编。
【名方】九味合璧煎
【组成】茯苓10克,桂枝6克,白术10克,远志肉6克,当归10克,川芎5克,赤芍10克,党参10克,甘草3克。
【功能】温阳益气,活血祛痰。
【主治】胸阳不展,痰浊、瘀滞扰动心脉之心悸、胸痹痛。
【用法】水煎服,1剂分上下午两次服用。
【方解】

心悸之因虽有外受惊恐、内因情志失调及脏腑气血阴阳亏损等,但概之不外虚实二端:虚即心之气血阴阳亏虚,实乃痰饮瘀血为患。但本病多虚实夹杂,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心气虚多以外受惊恐为先导,心阳气虚则致痰饮、瘀血逆乱,实邪侵及心主,又致心脉不畅,心神不宁。

心脏的功能是靠心阳来实现的(当然也离不开心阴),所以在分析病情时,应注重观察心阳之盛衰。心阳虚,则推动血液乏力,血脉不得充盈,可致气血阻滞,病端烽起。治疗心悸病,首重心之阳气,伴有痰湿瘀血者,更要顾护心阳;即使阴血亏虚者,亦要分析心阳之盛衰而给予恰当的滋补。

本方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取其温运脾阳、渗湿化饮之功,用以振奋心阳,健脾益气消逐痰湿。脾为土脏,气血生化之源,若气血生化健旺,则心有所养,心有所主。且桂枝尚有温经通脉之力,可温经通脉行瘀滞。

方中又取四物汤补血活血,以培其形。但考虑心悸病心阳易损,痰湿、瘀血易生,且湖南为多湿之地,故于方中去碍湿滋腻之地黄,易白芍为赤芍。《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引张璐言:“四物汤不得补气药,不能成阳生阴长之功。”故于方中加党参一味,以促其气血之成,使补血养血而不滞。方中加远志一味,借其宁心安神、祛痰开窍、交通心肾,使本方使用面更广。
【加减】气虚较甚兼汗出者加黄芪20克;阳虚较显者加附片10克,党参易红参3克;痰多头晕者加法夏10克、陈皮6克,或加制南星10克;心神不安,易汗出者加浮小麦30克或加生牡蛎、生龙骨各20克;水肿较甚者加泽泻15克;血虚较显者加黄芪30克、丹参15克;阴虚者加用参须6克、麦冬5克泡水喝;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

【名医简介】
邢月朋,男,汉族,1940年生,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共党员,前后拜著名中医魏省一、于振洋、胡东樵为师学徒八年,现任石家庄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中医主任医师,石家庄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市科协委员,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

邢氏长期从事医疗临床工作,擅长内科,对心脑血管病、肺脏疾患独具匠心,并悉心研究心血管病症,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身,历年发表论文40余篇,论著《内科临床指南》一部,参编多部函授讲义。承担省级科研项目六项,神支精治疗室性早搏、神农羚羊丸治疗中风先兆性偏头痛、大运丸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活利心康冲剂治疗慢性心衰等均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在临床实践中创制了益气升降汤治疗太息症,调压汤治疗脉压差小性眩晕症,止麻消痰活血汤治疗麻木症,葶苈生脉五苓饮治疗慢性心衰,养心定悸冲剂治疗顽固性脉结代,愉心丹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麻附辛翘合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动过缓,大运汤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使新生冲剂治疗隐性心肌缺血,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帕金森氏病,清眩汤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症,解毒化痰汤治疗病毒感染性支气管炎,桑家汤治疗特发性浮肿,消烦汤治疗更年期烦热自汗症等等,于临床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疗效显著。
【名方】益气升降汤
【组成】黄芪30克,人参10克,西洋参10克,台党参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枳实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玉竹30克,炙甘草6克。
【功能】补益宗气,调畅气机。
【主治】太息症:自觉胸间憋闷,压迫感而深吸气,然后以呼出为快,或兼心悸、胸痛、乏力、多梦、眩晕等。
【用法】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两次,取汁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
【方解】

本证多见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属“心肺气虚”之证,是宗气不足或宗气下陷的临床表现。心脏受邪日久不解而致功能失调变为虚证,出现心肺功能失调或低下的太息症,故从补养入手,补气升陷为主,调畅气机为辅,黄芪、人参、西洋参、党参补益宗气,为方中主药;张锡纯有“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之说,在此配以枳实理气中之滞,与桔梗配伍一上一下,使气机伸展,因此定名为益气升降汤;五味子、玉竹为培气之本,防气之涣;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共奏补益宗气,调畅气机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可治疗冠心病、心肌炎等多种疾病中的太息症,而随着症状的减轻和好转,心电图也随之改善。应用时,心悸怔忡加酸枣仁15克,黄连12克,丹参15克;全身乏力、动则气短酌加黄芪、人参量;口干渴加元参、石斛各15克,知母10克;津气两虚加三参饮;血虚加当归、阿胶各10克,熟地15克;失眠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烦躁不安加知母、炒栀子、竹茹、竹叶各10克;虚热加地骨皮15~30克;心冷背寒加桂枝10克,干姜10克;项背肩胛不舒加葛根30克;脉迟加桂枝10克或官桂、附子各10克;脉压差小者,炙甘草增至15~30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4
心悸是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
分类及常见疾病
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体可见于以下几类疾病:
1.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2.非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还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
3.神经因素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概念】
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本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西医学中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及贫血、低钾血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心悸,均可参照本篇治疗。
指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简称悸。其重症为怔忡。多因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等所致。
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治宜温阳益气;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而心悸者,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若兼虚火,则五心烦热;水饮内停,水气凌心而心悸者,兼见胸脘痞满,头晕恶心,小便短少,苔白,脉弦,治宜通阳化饮;痰郁心悸者,兼见惊惕不宁,突然而作,时作时止,甚则心跳欲厥,脉滑大,治宜涤痰定悸;气滞血瘀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暗,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

【病因病机】
本证的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受邪等有关。乎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病;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本病。

【辨证】
主症 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为心胆虚怯;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为水气凌心;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咯痰,舌暗,脉沉细或结代,为心脉瘀阻。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郄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
配穴 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操作 毫针平补平泻法。
方义 心包经内关及郄穴郄门可调理心气,疏导气血。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定悸。心包之背俞厥阴俞配心之募穴巨阙,可益心气,宁心神,调理气机。诸穴配合以收镇惊宁神之效。
2. 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 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毫升,隔日1次。
(2)耳针法 选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毫针用轻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按语】
针灸治疗心悸效果较好。本病可发生于多种疾病,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
中医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 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
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归脾汤加减
3、心阴亏虚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4、心阳不振
治法 稳步信仰,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甘草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心脉瘀阻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预防调护

注意调节情志,防止喜怒等七情过极。 适当注意休息,少房事,少进食含动物脂肪多的饮食,少进咸、辣和酒、烟、浓茶等。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体操、气功等,注意预防感冒等。
第2个回答  2007-11-14
你心烦是因为心火亢盛,治宜用清心除烦药,可用《伤寒论》中的“栀子豉汤”,方药组成: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水煎服。这两种药可以在药店买到。如要真的确诊最好是去找中医师看看。如果不方便就用这个方子也行,里面的两味药并没有毒,即便没病吃了也可起到降火的作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