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与唯识有什么区别?

汉土似乎对于唯识的研究多,对于中观的研究少。想问诸位善知识研究中观有哪些书籍是必看的。

1、性质不同:中观是一个汉语词汇,有多个方面的意思,有宗教学解释,社会学解释,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即中观经济学。唯识是一个梵语,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2、特点不同: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观的本体为智慧,以般若慧观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生,皆是假名而成,皆是空。

3、思想不同: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唯识的学统,发端于弥勒,集大成于护法。然护法的学统不行于印度,由胜军论师传至玄奘,独盛行于中国。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要想学修中观,可以从《中论》、《入中论》和《四百论》这三部论典入手。

2、学修中观要经历四步境界:首先万法抉择为空性,然后空性抉择为双运,之后双运抉择为离戏,最后离戏抉择为等性。

3、修行中观有两种途径:一是以窍诀方式直接安住空性,就像《六祖坛经》中所讲的那样。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反复观察,抉择出万法皆空的正见,然后安住于此见解。

4、确立对于胜义谛的终极看法(空性见),削弱实执,解决眼下的问题(烦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3

中观与唯识的区别如下:

1、含义不同

中观讲“真空”,唯识讲“妙有”,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车轮,两个车轮要配合,宗喀巴大师讲,等于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不配合,车子就开不动。

2、中心不同

中观的中心讲“真空”,唯识的中心讲“妙有”。空的重点是破执,破除一切我执、法执,遣执除相,重在破;而唯识的重点是显正,怎样叫空?怎样才有?在教理方面解一切法相。这是两者的大区别。

但是虽然有区别,二者却是不能分离的。建立空必须了解一切诸法是因缘生,诸法的法相离不开唯识;能够了解空,也可以晓得一切现象,本身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与实体,叫做空。

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如《心经》上所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叫做中道思想,一定要合得拢。

扩展资料:

中观,大乘佛学的两大基本潮流之一。其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龙树哲学的中心论题是“空”。空在原始佛教中就有流露。

但龙树赋予它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拒绝因或果本身会有自性。

龙树提出“八不”命题即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来表述作为他以中道和空论为基础的缘起学说。

龙树的中道观旨在否定事物本性是有或非有的见地,在坚持佛教作为宗教解脱之道的前提下,龙树宣称涅盘与世间无差异,既体现了菩萨道的理想,又反映了大乘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关心

中观派在龙树之后350年左右分裂为应成中观与自续中观两派。前者主张中观立场应该是以归谬法来显示敌论者的错误,后者续中观一派以清辨(500~550)为代表,声称中观哲学应该构造自己的论题,具有自己的认识方法。

龙树之后,中观学说被提婆、寂天、莲花戒等继承和发展。在9世纪之后中观学说被密教吸收,教理自身密教化的同时又为密教的神秘象征仪轨提供了哲学说明。

唯识的认识论,就是由识分成“见分”(认识的主体,亦即认识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认识的客体,亦即反映在主观上被认识的形相),然后由见分去认识相分。此时的经验,可以给阿赖耶识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种子。

世界万物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故说境依识起,唯识无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13
 中观的中心讲“真空”,唯识的中心讲“妙有”。空的重点是破执,破除一切我执、法执,遣执除相,重在破;而唯识的重点是显正,怎样叫空?怎样才有?在教理方面解一切法相。这是两者的大区别。但是虽然有区别,二者却是不能分离的。建立空必须了解一切诸法是因缘生,诸法的法相离不开唯识;能够了解空,也可以晓得一切现象,本身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与实体,叫做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如《心经》上所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叫做中道思想,一定要合得拢。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两种药物,热则凉之;寒则暖之,这就是区别/

  为什么佛要说唯识,说如来藏,楞伽经中有解释

  我不与说明,自己读才更明白

  且看南师等如何判之

  1.榴窗随判

  判唯识言有、中观说空
  问曰:“中观唯识,两学巍然。治中观者,谓唯识家立胜义为有,外境为无,是遮境存心,犹羁法执;治唯识家,谓中观学者立胜义为无,破斥种子有,坏缘生。 空有互争,议论千载,今以此判,何去何从?”
  判曰:“狮子扑人,韩卢趁块,转解而缚转坚,转辩而义转渊。当下明心,万事了毕,说有说无。一行总愆。讵知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无非是无,因有故无?有无不驭,去取何居?若曰立有时纤忽不寓,立无时遍界不藏,所谓不有而有,不无而无,有即是无,无即是有,都是虚声,悉为谤论。何也?二法也,不明心矣,明心之士决不如然。卓焉扑人狮子,迥非趁块韩卢。当下识得自心,一切皆为剩语,何暇与人说无说有,说去说从耶?必曰遮境存心为羁法执,是诠执为劣法也。然则一诺而终身不逾,一行而万邦足式,乃至释迦四十九年惟说此一事实,执乎?非乎?
  又戒、定、慧三学,今昔艳称人口,初机入德要途,戒则守而不逾,定曰心一境性,慧则寂 而常照。若以执为劣法,是戒不守,定不一,而慧则照而不常寂也,可乎?可乎?讵知非心不问境,非境不名心?此心即境,何境可遮?此境即心,既云境无,何心可有?既无有心,何法为执?此无论也,心境双忘,复是何物?道来,道来。
  “必曰胜义为无,破斥种子有,坏缘生。此亦诤语,非是,何也?既云无也,而言此胜义为无者,为有耶?为无耶?不待筮龟,不着问人,当人自悉也。讵知种子缘 生,当体即无?若实有者,种从何生?缘从何会?种既不生,云何说云种子?缘既不会,何法设为缘生?昧者执而不察,是不待他破而自己预破也。讵不冤乎?此法既明,法尔如幻,安立因果,井然为章,乃知无始至今,生则幻生,灭则幻灭,惟当人脚根下一段无阴阳土,豆古至今不曾移异一丝忽头。修多罗颂曰:法身遍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总如是说,唯识详有,中观言空,皆一期方便语,接引初机谈,都无实义,宁有轾轩?须知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治唯识者必曰胜义有,治中观者必曰胜义无,有无互攻,遂为道病,讵曰法执且亦见邪?”

  进云“无着、天亲义阐妙有之全,龙树、提婆法显真空之胜,今曰执法,又曰见邪,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
  先生曰:“咄!如我说者为正说,非我说者为魔说,谁管自是或不是,他非或不非;甚么先圣、后圣、无着、天亲、龙树、提婆等一切冗词废语,即使弥勒到来,亦须痛摒异域,文殊临此,自合远贬殊方。为何如此?”先生以目顾视大众、良久乃曰:“古德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进云:“毕竟一句。作如何判?”
  先生曰“两个驼子相逢说,世上而今无直人。”

  2.如果不明白1可读南禅七日第32,33
  http://shixiu.fjbtv.com/nanshi/zhuzuo/ncqr/32.htm

  http://shixiu.fjbtv.com/nanshi/zhuzuo/ncqr/

  3.
  最后:

  其实研究不在多少,如大摩诃止观

  “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

  4.
  至于书籍,大家都知道,我何必多言,呵呵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5-09
中观的论典有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静命论师《中观庄严论》,圣天论师《中观四百论》,月称论师的《入中论》《显句论》,还有很多后代大德对这些论典写的注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