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是究竟还是中观是究竟?

三时判教是佛教中观、瑜伽两个学派,对佛法经教分别大小深浅评判的用语。判教就是各宗对整个佛教总的看法和分判,各宗对释迦一代教法都有自己的主张和判释而各各不同。三时判教,由于印度传来的中观、唯识两家见解主张不同,所以其内容也各不相同。瑜伽唯识宗的三时教,把释迦一代教分作三个时期,即第一是《阿含》小乘教,明法有我无,说诸法缘生实有;第二是佛说诸部《般若》,明诸法缘生即是性空;第三时是说《解深密经》等,明三性三无性,空有具陈,为中道教。此三时判教,即是深浅次第,初时说诸法是有故浅,且偏于有;第二时说诸法性空,谈理较深,又偏于空,即各执一边,皆是不了义教,只有第三时,双彰空有,不落二边,才是中道究竟了义之教。这就是瑜伽唯识宗的三时判教。
印度中观派同样以三时判教,但主张不同,中观宗的三时判教谓释迦牟尼初时在鹿野苑,为小乘根执说四谛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为中根人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第三时为上根人说甚深般若,无相大乘,明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究竟了义。此三时教也是深浅次第,谓初时为破外道自性等计,故说法从众缘生名之为有;第二为破小乘诸法实有,故说依他缘生之法名为假有,因中根人怖畏真空,故犹以假有而接引之;第三最后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是性空,究竟平等为最上乘。
此二宗虽各判三时教,但中国流行却是唯识宗的三时判教,因为玄奘去印度留学,回国后大量翻译弘传瑜伽学派,唯识思想蔚成大宗,所以盛行于世。中观学派的三时判教,在唐代虽也传入中国,但因没有学派的继承弘传,所以后来就少闻于世了。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

摘录于《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追问

中观主张三乘是权教,一乘是实教。依《法华经》《涅槃经》《入楞伽》。
唯识主张一乘是权教,三乘是实教。主张'一乘为方便','《深密》三时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是若过若不及,皆非了义。第三时中,有性者成,无性不成,方为了义。'有性者成,无性不成,则成三乘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14
中观究竟,唯识宗多堕执着假名相之义,堕于声闻乘果。
按你这么说,中观好像变成了客观存在,唯识变成了主观存在,
你这样的理解的法义,已经堕在了二边,并不是真正的中道,
真正的佛法,即不堕在客观,也不堕在主观,这才叫做中道,
任何观察都是虚妄分别,故金刚经言,一切相,皆是虚妄,
你的法义不是堕在客观,就是堕在主观,不管哪个,都是着相、
取相,都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真正的了义,不是真正的究竟。
第2个回答  2018-10-15
题主,莫要把佛法当了文字言说,当了世间法的理论。

诸佛出现世间,一切说法,皆为度脱众生,一切说法,随缘对机,非是定法。若人离众生业众生烦恼而说有如此佛法,有如彼佛法,是颠倒知见,不足为道。
人身难得,佛法难遇,信受更难。若已信佛,则不应在那些文字考据上浪费生命,应发心勇猛,依佛所说,如理作意,如说而行,清净身口意三业,精勤闻思修,从四念处而入佛慧。
若人能修四念处,依佛所说如理作意,精进不懈,解悟诸法实相义,则你上面所问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你上面问的问题,对我来说不是问题,但我并不能帮你明白。你如果开解金刚经,入般若智慧的时候,你上面所问的,你自己就能明白了。追问

不懂中观唯识,根本不可能弄懂金刚经,而四念处不过是小乘破我见的修法而已了。

《金刚经》是般若类经典,般若说一切法包括心识亦空,被中观判为第三时的了义教,但在唯识那里却只是第二时教的方便说法,唯识一切皆空心识不空,以如来藏为究竟。而另一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般若波罗蜜多品涵盖了《金刚经》里的内容,却增加有般若类经典未提及的阿赖耶识等内容。唯识学者说金刚经“降伏其心”其实隐说了阿赖耶识、如来藏,只是没有展开明说而已。这种理论上的根本问题也是修行的分歧所在。

追答

佛法,非理论非知识。金刚经的请法人须菩提尊者,你认为是中观的呢还是唯识的呢?
四念处,有凡夫的四念处,有声闻的四念处,有菩萨的四念处。直接就说四念处是小乘,是门外人的瞎叨叨。应知,法无大小,众生心有大小。
不要分中观学派唯识学派,那是搞佛学的。学佛不是那样子。我给你说的是学佛的路径。这路径,才能开般若智慧。
我自己这样走过来的,我跟你这样说一下。如果无缘,那就无视吧,当我没说过啥就哦了。
最后,回答你的问题,你问哪个才是究竟。
我与你说,你以为的这两种,哪个都非究竟,你还在文字上爬,佛法的边际尚且未摸得到。
若人执法见,即是大颠倒
应知究竟法,实无有所得
亦无能证者,具一切功德
离诸戏论法,离诸言说相
现相非有相,离相亦无相
诸法实相义,我今方便说

追问

尽管看起来高大上,但你的回答等于没回答,只不过以一句实相离于言说文字相的客套话敷衍过去而已。离识的外境有还是没有?阿赖耶识实有还是假名安立?缘起性空还是唯识无境?你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我猜你只能回答非有非无,非实有非假名,非性空非唯识,因为都是二边的文字游戏,那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唯识或中观任何一方的观点,至少有它的解读,依据的经典,对实际问题有回答,有证据。

追答

我不解决你的问题,我只是给你指示一个路径,去佛法中寻求的路径。你如果不能从佛所说法中解决问题,我怎么可能解决你的问题呢?
我前面给你讲了两遍,佛法不是理论,也不是知识,你兀自还在名相法这个桩子上把自己越系越紧。佛在此处说有,彼处说无,此处说是,彼处说非,随缘立名,对机说法。若人唯依凡夫的知见感觉去思辨佛所说经,如蛆虫卧于净琉璃,如珠宝璎珞悬于猪鼻。
你在评论里的质问,我就不回复你了,虽然那些问题对我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但,那还是你的问题。你信的不是佛法,你信的是你自己的文字法,名相法。自己妄中生妄所造作的障碍,还要自己慢慢消除,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
讨论就到这里吧,你如果还意犹未尽,也只能抱歉了。

追问

你好像搞不清楚研习经教和学习世间理论知识的区别。学习佛法正见第一,教理研究很重要,不是像你以为的执着文字相,与你讨论没有意义,到此为止。

第3个回答  2018-10-09
对于能与所这对范畴来说,唯识是究竟的
对于自与他这对范畴来说,中观是究竟的
而对于原始法界,一切法所依来说,那么,两者都不究竟
能所与自他,本来一实相
无始以来,我们流浪于生死轮回,但,究竟的觉悟真心、究竟的本地风光一直还在。
第4个回答  2018-10-30
以一个比喻来说:唯识是不停告诉你“牛是有角的”,并且全方位多角度地证明牛确实是有角的。中观则是不停告诉你“兔子是没有角的”,并且全方位多角度地证明兔子真的没有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