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唯识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比中观晚?

佛教历史有一点让人看不懂,中观做为最究竟的见地比唯识出现的要早三四百年,既然已经有最牛b的见地了,为什么三四百年后又出现了倒退的不够究竟的唯识派?很让人想不通,难道是因为龙树的中观思想太难了吗? 

佛教的历史是一个渐进的历史,一开始是小乘,流行了500年,以后才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有有三个阶段:中观学派、唯识学派、佛教密宗。虽然龙树菩萨讲了中观,中观也是佛教的究竟观法,但不等于说以后的佛教流派就不如中观,后面的唯识学派、佛教密宗,它们也是承认诸法实相的,也就是承认中观,只是在解释上有所不同,比如唯识学派的圆成实性就是中观的境界。每个学派都有它的特点,中观学派的特点就是讲中观,这是佛的观法,唯识学派主要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讲如来藏,而密宗的特点就是如来藏中的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就能理解佛教的全部真相。比如密宗,其修法就是如来藏中不可思议的功德,其实就是佛教的最高形态,只不过它的理论不如前两者,其实它的理论就在前两者中,不需要再多说了。
你不能说唯识宗不够究竟。唯识宗的理论是最强的,也是究竟的。唯识宗的三时教判就说明它是第三时教,是中道了义教,是究竟的教义。唯识宗是接受诸法实相的,是承认中观的,而中观学派却不承认唯识宗立的第八识。唯识宗的教义是弥勒菩萨所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第八识是存在的,而且在佛祖讲的经中也有第八识的概念,比如阿陀那识、一切种子识等。所以不能说唯识宗就不如中观学派。个人认为唯识宗的理论更全面一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5
阿含,般若(中观)和唯识都是佛说的,那些“研究”的人没有开悟,历史毕竟有2500年了,再说大乘般若和唯识集结的人是菩萨不是阿罗汉,所以在阿含中找不到相关集结大乘的记载(其实也不是完全找不到,比如增一阿含序分中有说窟外集结,有人对于声闻集结的阿含当时提出不满“吾等亦欲集结,声闻毗婆沙论也说佛灭100年有大天出昌言五事说阿罗汉不是佛等)。
还有考察的依据应该依现存最早的阿含部经典也就是汉传四阿含为主,汉传四阿含也是翻译的年代最早是四十二章经(汉元帝元年公元前95年)比南传的(觉音翻译的公元600年)早了大概700年,在汉传四阿含中有很多关于般若和唯识的名相,比如杂阿含经298经有”名色由识(阿赖耶识)生(意识是摄在名中的),增一阿含序分有说总持如来藏,中阿含有一切法空经等等。
所以从佛教本身的经典去论证其实不存在什么后面产生的问题,恰恰是那些所谓的“研究”者考察错误的依据得到错误的结论。
善友觉得中观是最牛的见地?你可以看看解深密经,上面佛说第三转唯识最了义,事实上的确是如此的。
第2个回答  2013-06-24
历史可以循环地看,也可以直线地看,也可以螺旋上升地看,也可以不看。
如果愿意直线看,人类应该是进步的,唯识为什么不能比中观牛。
第3个回答  2013-06-24
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翻看佛教历史,最初的弟子往往只需只言片语甚至一个眼色动作就能证道,越到后世,福德越来越浅,根器越来越低劣,特别爱计较,信根又差,所以名相越来越多,名相多那么争执就多,所谓中说穿了也是为解决空有的争论,是为消融空有的一切名相,为证道服务的,结果后人又执着一个中,实在没办法,只好再退一步,讲唯识,把名相再细分,教后人从识着手修去。既然喜欢搞脑子,就让你搞个够。实在说也是说教手段进步以应对根器退步的众生。从这个思路看佛教发展就很清楚了。
第4个回答  2013-06-24
应机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