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职业倦怠感

有关于职业倦怠感的成因与对策
谢谢大家了,我需要的比较完善的理论 谢谢

概念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

职业倦怠

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表现症状

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 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 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 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分类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1. 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 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 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来源

职业倦怠的感觉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

1. 职业倦怠症好发的高危险职业群有哪些?

据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不过,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

2. 找对工作了吗?

由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会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最后糊里糊涂进入职场工作,根本没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往往等到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好像入错了行,这种严重职业错位的情况,长期延续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

3. 天生性格就容易倦怠?

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主义、A型性格、外控性格等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A型性格是一种“工作狂”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在外界看来好像冲劲十足,就像永不断电的长效电池,实际上身心状况超支付出,而易导致身心的倦怠。

4. 来自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

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职场的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或是和公司的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5.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职业倦怠与工作自主性、责任心和工作心理成熟度都有关系。工作自主性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工作心理成熟度可以正向调节工作自主性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职业倦怠与责任心呈负相关关系;工作心理成熟度可以正向调节责任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当工作心理成熟度高时,随责任心的提高,职业倦怠下降趋势较为显著。

影响

1.资源缺乏、时间压力和工作量的增加都会导致职业倦怠。你会发现你正在试图离职,你不时地请病假,却仍然遭受着焦虑和抑郁。而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你的思想,最近的研究发现,职业倦怠甚至与2型糖尿病有联系。当你处在持续的压力和不健康的状态之下时,你身体里的胰岛素也会不正常。

2.具有倦怠现象的人还会表现出一种慢性衰竭。包括深度疲劳、失眠、头昏眼花、恶心、过敏、呼吸困难、肌肉疼痛和僵直、月经不调、腺体肿胀、咽喉痛、反复得流感、传染病、感冒、头痛、消化不良和后背痛。其中,呼吸系统传染病和头痛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些人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肠胃问题、溃疡和高血压。

3.除了身体上的症状之外,还会出现睡眠紊乱的状况。有些人失眠,他们感到紧张、亢奋、不能放松下来,头脑中总是出现那些令他们忧虑的事情;有些人又睡眠过多,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睡觉。

倦怠测试

认真阅读下列问题,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那一项。其中, A ——从未如此; B ——很少如此; C ——说不清楚; D ——有时如此; E ——总是如此。例如,第一题:“对工作感觉到有挫折感”,如果您从未如此,请在答题卡上 “ 1 ”后面的括号里写上“ A ”。

1 、对工作感觉到有挫折感。

2 、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3 、我的工作让我情绪疲惫。

4 、我觉得我高度努力工作。

5 、面对工作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6 、工作时感到心灰意冷。

7 、觉得自己推行工作的方式不恰当。

8 、想暂时休息一阵子或另调其它职务。

9 、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好的结果。

10 、我能肯定这份工作的价值。

11 、认为这是一份相当有意义的工作。

12 、我可以由工作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13 、我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理想。

14 、我在工作时精力充沛。

15 、我乐于学习工作上的新知。

16 、我能够冷静的处理情绪上的问题。

17 、从事这份工作后,我觉得对人变得更冷淡。

18 、对某些同事所发生的事我并不关心。

19 、同事将他们遭遇到的问题归咎于我。

20 、我担心这份工作会使我逐渐失去耐性。

21 、面对民众时,会带给我很大的压力。

22 、 常盼望有假期,可以不用上班。

计分方法:

这个测试包括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方面:情绪衰竭(1-8)、低个人成就(9-16)、人格解体(17-22)。其中,9-16题为反向题,需要反向计分,即选5时计1分,选4时计2分,选3时计3分,选2时计4分,选1时计5分。其余题目正常计分。

将所有题目得分相加除以22得到平均分,即代表自己职业倦怠问题的严重程度。1分代表没有职业倦怠,5分代表职业倦怠问题很严重。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的程度越重。

说明:

前八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1、2、3、4、5,分数总和除以8是最后得分。

中间八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5、4、3、2、1,分数总和除以8是最后得分。

后六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1、2、3、4、5,分数总和除以6是最后得分。

按照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人格解体三项得分,其中一项得分2.5即视为中度职业倦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你是不是对工作总提不起兴趣?对于目前的职业状态,你是不是充满了厌倦情绪?曾经效率极高的你,现在是不是工作绩效明显降低,而且身体疲惫?
  如果你有上述“症状”,说明你已面临职业倦怠的危机。意识到这些危机并积极进行调节,将有助于你重新找到工作的激情。
  人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一种动力,心理学称之为动机。
  动机具有激起、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的产生和人的需要、兴趣有密切的联系。当动机消失时,被它所推动的行为就会终止。因此,当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将会明显降低。长此以往,人将面临职业倦怠的危机。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情感衰竭 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去人格化 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 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准备状态,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它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Maslach和Leiter于1997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他们认为,员工与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包括:
  工作负荷 如工作过量;
  控制 控制中的不匹配与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有关,通常表明个体对工作中所需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者指个体对使用他们认为最有效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
  报酬 可以指经济报酬,更多的指生活报酬;
  社交 比如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没有积极的联系(有可能由于工作把个体隔离或者缺乏社会联系,但同时工作中与他人的冲突影响严重);
  公平 由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所引起,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平则容易带来情感衰竭;
  价值观冲突 工作不匹配理论提倡对职业倦怠的干预训练项目,应该放在对工作不匹配的转变上。这就不仅需要对员工个体进行训练,更强调在管理上的训练。管理上的训练,是指改变上述六个工作不匹配中的一个或多个,这就非常需要组织的配合。只有员工个体和组织干预双管齐下,才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该理论对目前组织干预具有指导作用。
  虽然对职业倦怠的有效干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该领域的专家们还是根据已有的研究和自己的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正处于职业倦怠困境中的个体和组织。其中指向个体的干预强调:
  认知改变 要求个体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产生职业倦怠;
  积极面对问题 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手段,而不是逃避;
  归因训练 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将帮助你成为更加内控的人;
  另外,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尽最大努力地去改变环境,以及合理的饮食和锻炼,都有助于你逃离职业倦怠的困扰。
  对于企业或组织的领导,面对员工职业倦怠时更不能袖手旁观、任其发展。以下一些手 段帮助你有效减少和降低员工的职业倦怠情绪:
  明确任务分配;
  阐明角色和责任;
  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更多地接纳员工对流程和再造的意见;
  工作业绩评定时,员工的优点、贡献、失误、缺点都要放在重要位置;
  提供跟工作相关的训练和信息。

  职业倦怠对策详解:

  职业倦怠作为客观存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积极行为的障碍。如何让他们告别倦怠,我觉得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首先,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在最近的商报和南北人才网公布首份宁波企业管理者痛苦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上级总是不信任我,授权不充分”和“公司预定的工作目标过高”是最痛苦的应激源。因此作为上司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真正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施压;尽可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员工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员工的成就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员工的心理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怀。但这是不以员工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次,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应激源的改变。这是告别倦怠的根本。这非常有效。
  (一)认识自我:就是要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无做好应激的积极准备?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正视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从而避免遭受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才能对可预见的应激,进行自我调整,主动设置缓冲区,提高自己的心理应付水平。因此,只有从自我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才能把变化视为正常的事,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二)寻求积极的应付(coping)方式:应付是指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积极的应付方式可以使自己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水平状态;消极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产生倦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1、运用心理暗示的策略
  暗示,指的是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每个人可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付应激能力的策略。当千头万绪、不知所措时,绝不要抱怨、退缩、自怨自艾,否则人就很容易陷入倦怠,不可自拔。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一次一件事,我一定能做完所有的事”,“走过去就是个天”,“工作着就是快乐的”,“与其痛苦地做,不如快乐地做”,“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会为你做些什么,你只有靠自己”,
  坚信“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因为我觉得快乐,所以我快乐”……学会随时对自己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即使是阴天也是别样的美好”,“积极的生活态度比生活本身更重要”。当面对孤独、寂寞的、缺乏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时,要学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喝彩,哪怕是自己的一丁点的进步,都不要忘记对自己说一声:“哦,我做得真不错,明天继续努力哦!”。在经常的这样的言语的自我暗示下,个体就会由急躁、泄气、灰心变为情绪稳定、有条不紊、信心十足,自信有能力控制各种应激。他们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心理活动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在苦难中寻找新的乐趣,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2、学会适应的策略
  听过NBC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员之一查理?琼斯故事的人往往会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因为害怕而拒绝变化,往往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如果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带来的应激,能积极应付、迅捷灵活地作出反应,必然会在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也许它会让你付出很多的艰辛和代价,但它会帮助你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所以在各种应激事件和压力面前,自己一定不要一味地抱怨,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适应,换一种角度看压力。学会对让我们曾经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感激,因为没有压力,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模样。并积极地投入到变化之中,这样才不致于感觉受到极大的伤害。应激研究泰斗塞里曾说:“很多人停滞在一个阶段感到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改变现状”。随着应激而改变,这是适应的最关键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要改变,那就行动吧!
  管子《心术》下篇中记载:“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运用心理策略来影响心理状态,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告别倦怠。而对已经出现的,通过医院排查病理上找不到任何异常的身体不适,应该主动考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尽早防范,尽早治疗。

参考资料:网络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31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 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 aslach 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第3个回答  2021-07-13

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Herbert Freudenberger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感觉被工作“榨干”的你,很可能是患上了名为“职业倦怠症”的现代病。

根据他的研究,职业倦怠症(Job Burnout)是指个体在工作中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他发现,在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很多人生理上会出现持续性感冒、头痛、失眠气短等不良反应,而在行为上也变得愈发易怒、敏感或经常感到挫败。

简单来说,虽然还有工作能力,但心理上你已经完全失去了继续工作的动力。

在遍地“打工人”的今天,职业倦怠早已不是个体问题,而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现象: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七成的中国职场人轻微倦怠,13%的人重度职业倦怠。

社会心理学家Christina Maslach把职业倦怠的症状分为三大维度:

    情绪耗竭,指工作过量造成的“心好累”;

    去个性化,指因职业工作造成的冷漠、玩世不恭的态度;

    成就感丧失,指怀疑自己工作价值带来的“我不行”无力感。

想要缓解职业倦怠的核心,还要从工作本身入手。

很多时候感到厌班的我们,并不是排斥工作内容本身,只是讨厌上班的环境、讨厌“宫斗”一般的办公室人际关系、讨厌剥削“打工人”的老板、讨厌每个月压垮自己的KPI……

即使知道在做有意义工作,还是在厌班的我们,实际上在怀疑的不是工作本身的意义,而是自己每天相似、甚至相同的枯燥工作状态。

    调整工作环境

豆瓣热门话题“说服自己上班的理由”里,很多网友晒出了自己的办公桌:

电脑旁调节心情的小摆件、文件堆中夹杂的生机勃勃的绿植、和朋友亲人留下的大笑合影、爱豆偶像新一期海报拍摄的周边……

即使是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也能在疲惫和焦虑中帮你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

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就是持续的工作带来的疲劳和倦怠——即使是喜欢的事情,996做下来也迟早会失去兴趣,更何况工作?而一个舒适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你有机会在工作间隙抬起头来“呼吸新鲜空气”,及时调整状态。

除了“打扮”你的办公环境外,你可以试试听着音乐干活儿等等增加工作仪式感的方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主动与leader沟通

如果你感到重度的职业倦怠,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纠结痛苦,要主动沟通,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

除了从亲人朋友那里获取慰藉、或是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外,也可以尝试向上司询问建议:作为整个团队的负责人,ta们有责任帮助和督促每个下属的工作。

同时,如果你常常感到自己的工作缺乏价值,多和leader沟通也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工作场景下的认可和正向激励。

对于心理上的厌班情绪,有时这些精神上的激励甚至会带来比加薪升职更大的满足。

以上内容出自领英。

第4个回答  2019-08-17
职业倦怠感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的问题是,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这种状况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的职业生涯中。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职业倦怠感:

  之一:换个角度,多元思考: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之二:休个假,喘口气:如果是因为工作太久缺少休息,就赶快休个假,只要能暂时放空自己,都可以为接下来的战役充电、补元气。

  之三:适时进修,加强实力: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职业环境的压力。

  之四:适时运动:减压绝佳方法,运动能让体内血清素增加,不仅助眠,也易引发好心情,运动有"333"原则,就是1周3天,每天30分钟,心跳达130下,例如快走、游泳这类运动。

  之五:寻找人际网络:除了同事,人要有其他可谈心的人际网络,否则容易持续陷入同样思维模式,一旦有压力反而很难纾解。

  之六:说出困难:工作、生活、感情碰到困难要说出来,倾听者不一定能帮你解套,但这是抒发情绪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职场人士者因碰到困难不肯跟旁人说,自己闷闷、默默地做事,最后闷出忧郁症。

  之七:正面思考:把工作难关当作挑战,不要轻视自己,要多自我鼓励。不懂就问人,或寻求外援,唯有实际解决困难,才不会累积压力。"加油,我一定办得到"跟"唉,我只要不被老板骂就好"的两种心情做出的工作绩效绝对不同,正面思考并非天生本能,可通过后天练习养成。

  之八:幽默感:别把老板、主管、同事的玩笑想得太严肃,职场和谐很需要幽默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