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容易产生哪些心理问题?该如何疏解?

近期,全国各地疫情多发,防控形势严峻。疫情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有人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工作与生活。还有一些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出行限制,可能会出现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性等心理应激反应,空间的封闭隔离容易加剧孤立无援的恐惧感。

第1个回答  2022-05-12

如果因为疫情产生了一些不良情绪,大家可以寻求身边朋友的帮助。多和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就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所想。同时大家也可以发泄一下这些情绪,可以在家里做做瑜伽或者是散散步。虽然空间比较小,但是只要大家动起来,也会发现状态好了许多。

在中国有些地方疫情非常的严重,上海有些居民已经封了20多天了。每天待在家里相信也会感觉特别的郁闷,而且有一些居民没有办法还上房贷,也向银行拨打了求助电话。所以只要大家有需求,就一定可以得到回应。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大家可以多和一些心理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就能够得到一些帮助。同时建议大家多尝试一些能够让自己开心的事物,有些不良情绪是环境导致的,所以一旦离开这个环境之后,就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

大家可以和父母打打电话,向父母说出自己在这段时间的遭遇。虽然很多人都不想让父母担心,但是父母也会特别的好奇孩子在被封闭的这些时间是如何度过的。所以大家也没有必要一直隐瞒自己的所有情绪,有的时候如果哭一场也会感觉好了。大家可以在悲伤的时候,听一些欢乐的歌曲,多去做一些能够产生新鲜感的事物。

在这段特殊的时间,实际上全国人民都和你们在一起,所以大家也不要太担心。可以看看喜剧,有一些喜剧看了很多遍就感觉笑点十足,也可以和朋友来一次线上的聚会。无论身处在哪里,大家都要有逃离这个环境的勇气,这样才能够及时远离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是一个人待在家里的话,建议大家尽量早睡早起,不要让以前的生活以及睡眠习惯遭到破坏。

缓解情绪的办法:

1.互相理解
通常在地震、海啸等灾难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拉近。但传染病因为要防护、保持距离,会对人际关系造成破坏,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因此更需要相互理解,减轻压力。
2.屏蔽负面信息
有的人会更容易受情绪影响,主要是因为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外界的刺激。处在封闭的环境,每天接触大量关于疫情的信息,信息比较单一、比较负面的,容易产生恐惧、焦虑、低落等应激反应。重大疫情中适度的焦虑有助于引起重视,采取积极防控措施。但是要避免过度的焦虑和恐慌。如果意识到自己容易焦虑,要主动地屏蔽负面信息,把关注点转移到感兴趣的事上,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心理防护。同时提升科学素养,掌握科学的信息,减少因无知而带来的恐慌。
3.不要超负荷工作
对于冲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更要注意长期高度紧张,又看不到工作成效而出现心理耗竭 ,避免情绪崩溃,烦躁易怒,效率下降。建议尽量不要超负荷工作,要适当转移注意力,学会放松。
4.改变社交方式
有的人是社交型的,需要人群给予滋养,居家隔离使得社交型的个性实现有很大的障碍,对这类人,要多改变社交方式,以线上的社交替代线下的,有人开发出在线聚餐,在线下棋的途径,对于缓解情绪低落,也是不错的方式。
5.增加新鲜感
有的人是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厌倦,比如依赖网上订餐和外食的人,现在购物不方便,每天都要下厨做饭,短期还可以,时间一长就产生厌倦,如果是这种情况,可让家庭成员轮流下厨,增加新鲜感,偶尔也可以用方便面等简单的方式来减轻压力。
6.课程安排不要太紧张
学生一族也很容易情绪低落,教育机构都在执行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连续的线上课,让学生们频临崩溃。连日窝在家里,喜欢打网络游戏的孩子如鱼得水,喜欢运动的孩子失去了训练场,自然不会开心。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安排不要太紧张,保持适度的节奏和形式,要利用好这个时机,把它当然是一次调整的机会,树立一个目标,当疫情过去之后,一切恢复正常,要进步得比别人快,就知道现在怎么努力了。

第2个回答  2022-05-11

一、面对疫情可能出现的常见心理反应

1.明显的情绪反应

紧张、担心、不安、害怕、恐惧、恐慌,情绪烦躁,容易激惹、发脾气,经常抱怨,甚至对疫情信息感到愤怒,对其他事情缺乏兴趣,闷闷不乐,无法开心起来,表情痛苦,哭泣。

2.明显的躯体反应

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心跳加快,呼吸不畅,憋气,恶心,腹部不适,腹泻,胃肠胀气,食欲差,尿频尿急,出汗,肌肉紧张及发抖,双腿乏力,肩背部疼痛,自我感觉发热等。

3.睡眠差

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噩梦,睡眠不持久等。

4.认知功能受影响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不清晰,决策困难,脑子反应变慢。

5.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容易敏感多疑,过度防范他人。

6.行为反应

逃避或回避一些信息、场景,反复查看疫情的进展,反复测量体温,反复洗手,社交减少,变得懒惰,极端的甚至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等。



二、几种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

1.接纳抑郁情绪。当发觉自己心情不愉快、兴趣下降、体会不到快乐的时候,就要自我提醒:我是不是抑郁了?有抑郁情绪并不可怕,及时察觉并接纳它是自我调整的第一步。回避不良情绪不利于后续的情绪管理。

2.追溯抑郁情绪的源头。冷静下来分析抑郁情绪的源头,或请亲朋好友帮忙一起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

3.改变想法。我们看待事情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很多事情的发生是我们无法掌控的,除了我们自身之外、还有很多外在因素,我们不必将原因都归结于自身。改变这些想法后,很多抑郁情绪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4.寻找正性的情绪。多和心态积极的人联络,聊一聊开心的事情。

5.积极行动。比如听听令人情绪激昂的音乐,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看看喜剧片,读些幽默的故事,讲些笑话等。

6.有氧锻炼。锻炼时,大脑会释放 “内啡肽”,内啡肽被称为“快乐激素”,尽管这种快乐效应比较短暂,但至少可以维持数小时。在非常时期,我们一样可以进行有氧锻炼,如在室内做操、原地跑步、跳绳等有氧运动,促进“快乐激素”释放。



三、面对焦虑,医生建议这样做

1.尽可能恢复日常的生活作息。依旧按时起床就寝,按时进餐,注意营养均衡,安排好每天的生活,有张有弛。

2.了解新型冠状病毒。从权威官方途径比如《新闻联播》、国家或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毒力不强,会传染,自身抵抗力是关键)。

3.不信谣,不传谣。倘若无法甄别信息的真假,就干脆不去查看非权威官方途径发布的信息,不私下打探所谓的“真实情况”。

4.做好自身防护,保障自身安全。正确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保持室内通风换气。不随地吐痰,勤洗手。

5.每天安排适宜的娱乐活动。可以在家看看网络电影、小说,听听音乐,追追电视剧,玩玩短视频等。

6.每天和亲友进行音频或视频通话,聊一些开心愉快的事情。每天适当地锻炼,比如练瑜伽、做操、原地跑步、做平板支撑等。

7.呼吸练习放松。每天早晨醒来尚未起床、中午午休前、晚上入睡前均可进行腹式呼吸练习。其要点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闭眼,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肚脐眼周围,正常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回落,每次练习10-15分钟,可以边听音乐边进行。

第3个回答  2022-05-11

现在疫情几年都没平复,这导致了很多人特别的关注身体的各种感觉,而且会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病毒联系起来,怀疑自己生病,一部分人会过于关注疫情的相关消息,反复的查看各种内容,加重了紧张、恐慌的情绪,甚至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性的行为。

根据心理学上的“挫折-攻击模型”,面对疫情风险和各种生活的压力,会让人油然而生的产生愤怒情绪,其实就是人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这时就更需要保护好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冷静和克制,以“不信谣、不传谣”的心态,理性关注疫情状况。

如果一度的情绪低落、甚至一度的悲伤、绝望、难以感受到愉悦,甚至影响到自己工作、家庭的时候,就会更加沮丧。这样的表现可能是抑郁症的信号。低落抑郁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生活规律紊乱,造成人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面对疫情,适度的乐观是必要的。但如果产生盲目乐观情绪,甚至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就可能会增加自己和他人感染风险的几率。

这时要学会正视负性情绪,只有积极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对情绪进行调节。

多通过官方渠道了解防疫信息、相关科学知识及疫情防控措施,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只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消息。

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是增强身体和心理免疫力的“三大法宝”。

在家里可以利用电话、短信、微信等线上沟通平台与同学交流、与亲友保持联系。相互鼓励与支持!

疫情当前,要告诉⾃⼰这是⾯对不正常情境的正常反应,要允许它们的存在,不⾃责,也不指责和抱怨他⼈。适度的焦虑可以提⾼我们的警觉⽔平,提⾼⼈们的适应和应对能⼒,也是⼀种保护性反应。要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第4个回答  2022-05-11

在疫情之下,面临居家隔离,封控管理,人们总会想病毒会被清零吗?食物够吗?什么时候解封?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会受多大影响?在这种不确定中,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焦虑也不断增加。一下一些方法可以帮助缓解这些压力。


    减少看无用信息。

    过量信息会让你的神经处于紧绷和焦虑的状态。你需要从信息茧房中出来,过滤不必要的信息,来释放你的注意力。

    思考一下,你关于疫情的信息从哪里来?它们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否这些信息都是必要的?如果是不必要的信息,那么就没必要花大量的时间观看。


    和家人和谐相处。

    疫情期间,我们和家人的联系增多,相处时间也变成了二十四小时。长期与家人共处,在增强感情的同时也可能出现很多的问题,甚至会对家人产生厌恶感。

    而这时就需要彼此的相互理解,也许在隔离期间,人们的负面情绪增多,会对家人恶语相向,这就要控制自己的这种想法。同时也要分担家中的事务,一起做饭,一起做家务。家人之间和谐相处才能让隔离生活没那么枯燥厌烦。

    做当下的事。

    当你在为未来焦虑的时候,你不妨问问自己:我现在能做的事情是什么?

    在疫情之下,未来的事是最不确定的,充满了未知性,同时也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不如想想当下的事,有什么是我们能做的。当完成了一件事,我们的焦虑感也会减少。


    创造意义感。

    我们要知道,我们不是在做无意义的事。疫情防控会让我们觉得很厌烦,同时也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损失。

    但是我们不轻易走动,我们在居家隔离,做多轮的核酸,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不被感染,更是为了配合防疫工作,让更多的人增加不被感染的可能性。我们做的事是很有意义的。

    与他人联系。

    疫情虽然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了疫情防控,很多人不能见面。但是我们依旧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与他们联系,打电话,发信息,视频聊天都是很好的途径。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感到焦虑的时候,可以和朋友诉说,当说出来的时候,这种坏情绪也少了很多。

第5个回答  2022-05-11

疫情之下,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断,大家难免会有情绪,及时地疏导和自我调节很重要。而学会识别、接受自己及伙伴们的情绪是抗疫心理调节的第一步,常见的情绪可能有:

1.焦虑

可以是对新冠病毒的焦虑、对生活环境改变的焦虑、对未知将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有时出现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不顾休息,忘我工作也是焦虑表现。

2.抑郁

抗疫前期的体力心力透支之后,可能会出现“习得性无助”从而产生抑郁情绪,是否“情绪低落,整天开心不起来”?是否“对曾经感兴趣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是否“失眠、早醒、胃口变差或食欲增加”?识别出自己或身边人的抑郁情绪,及早寻求帮助,千万不要自己硬撑,适时的休息与情绪调整是为了更好地与奥密克戎作战。

3.恐惧

面临危险,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特定的危险,产生回避行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当然,正常的恐惧和焦虑也是好事,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健康有个防范意识,毕竟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

4.委屈&愤怒

有些人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之后,会出现体力透支,当辛苦付出不被理解,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出现愤怒烦躁情绪,甚至有一些攻击性的行为。

如果遇以上问题,我们要
保持稳定状态。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减轻压力。稳定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一些稳定化技术实现,比如深呼吸放松、音乐放松、冥想等训练。


采纳积极的应对措施。根据国际心理援助准则,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包括获取良好的社会支持,与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电话、网络交流和沟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能有愉悦感的事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