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容易产生哪些心理问题?该如何疏解?

近期,全国各地疫情多发,防控形势严峻。疫情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有人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工作与生活。还有一些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出行限制,可能会出现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性等心理应激反应,空间的封闭隔离容易加剧孤立无援的恐惧感。

第1个回答  2022-05-11
(1)偏执。看问题狭窄、偏激、认死理,平时理智的人变得固执、钻牛角尖,蛮不讲理。也可表现为过分自我关注,注重自身感受、想法、观念等内部世界,而不是外部世界。

(2)灾难化。表现为过度夸大应激事件的潜在和消极后果。

(3)强迫思维。脑子里反复回想与疫情相关的事情,越想摆脱,越难以控制,导致自己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此外,还可能出现绝对化思维(非黑即白),选择性关注消极信息,敏感多疑,选择性遗忘等。

行为变化:伴随心理应激反应,如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行为,无助与自怜。

躯体症状: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可能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如恶心、呕吐、尿频、失眠、厌食等。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时,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应对方式包括:

 1、正视疫情信息。理性、客观认识疫情的信息,可以帮助稳定你的情绪状态。

 2、适度活动、情绪宣泄。尽管你的生活空间受到了限制,但你仍然需要通过安排一些活动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和愉悦的感受。

 3、营造安全感。尽管疫情依然很严峻,存在很多未知的风险,但是通过积极关注,可以帮助自己重建安全感,可以缓解疾病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

 4、保持放松。如果你想使自己保持平静,请使用简单的方式,例如:深呼吸,从1数到4,然后缓慢地呼出气。正念冥想被证实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5、接纳心理反应。尝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生理反应,允许这些反应的出现,而不是否认和排斥。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积极的改变自然就会发生。

 6、保持人际联系、激发内在力量。虽然接受治疗时,被隔离在有限的空间内,但是内心要和外界保持连接。

常见心理问题包括:

(1)担心恐惧 (2)过劳枯竭 (3)紧张焦虑 (4)委屈无助

(5)挫败自责 (6)激动亢奋 (7)抑郁悲伤 (8)压抑愤怒

常见精神问题包括:

(1)急性应激反应

(2)急性应激障碍。

(3)创伤后应激反应

主要表现为三类症状:

①重新体验:表现为头脑里不自主地闪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②回避和麻木:主要表现为长期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回避创伤的地点或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③警觉性增高: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容易被惊吓,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怎样调节自己的应激反应呢?

(1)放松训练:最常用的是渐进式的肌肉放松训练,通过循序渐进地放松每组肌肉群,最后使全身达到放松状态。

(2)情绪调节:

①表达情绪。可以通过写日记,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擅长或者喜爱绘画的朋友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②倾诉 。可以向同事、家人、亲友尽情表达内心的感受,获取心理支持。

③寻求专业帮助。当无法进行自身调节,或出现严重情况时,需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5-11
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会有一些典型的应激反应。首先会产生被冲击的感觉,并出现否认,例如,患者会觉得为什么是我得了这个肺炎,医务人员会觉得为什么发生在我们单位里。否认之后,会愤怒。这个阶段一般出现在事件发生后第5天到1个月内。如果是有人参与的事件,这种愤怒往往有指向性。疫情下的医疗救治中,患者和家属的愤怒更容易指向离他们最近、他们能影响到的医护人员。由于医疗救治的时间长,这种愤怒情绪可能不断在病人和家属身上萦绕。这种情况下,产生愤怒的病人、家属和其愤怒情绪指向的医务人员在一起,如果中间没有缓冲或隔离的人,容易出现医患冲突。如果一两个人的愤怒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可能引发群体性的愤怒。最好是能有团队去接待、处理,不要让这种愤怒的情绪集聚。第四个阶段是讨价还价,尝试说服自己。这个过程中,他们有时会承认事情的发生,但有时又会否认。有些人可能产生侥幸心理,认为这事儿跟他没关系;另一些人可能因为不满医院处理等问题,重新返回到愤怒的阶段。如果最后没有能接纳事情的发生,就会一直在这个死循环里面转,消耗自己的精力。
第3个回答  2022-05-11
1.焦虑。比如在某城市的封控区居家隔离,但自己并不属于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也会产生强烈的恐慌,担心自己感染上新冠肺炎,甚至出现胸部不适、心慌、气短胸闷等躯体性焦虑表现。

2.强迫。比如总是怀疑自己身上手上沾满新冠病毒,反复洗手、洗衣物,明知道没有必要,但是控制不住。

3.抑郁。冬季是各类心理疾病特别是抑郁的好发季节,疫情防控下很多人不得已居家隔离,无法外出会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成瘾物质的过度使用。有研究表明在突发事件来袭之时,烟酒等成瘾物质的使用频率较平时会明显升高。

4.睡眠障碍。应激状态下,出现失眠比如入睡困难、睡眠表浅、多梦甚至彻夜不眠并不少见

5.愤怒、攻击和自伤。在不断反复出现疫情影响下,若伴随出现其它突发事件,可能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
如何正确调节心理?

端正认知,坚定信念。心理学上认为,认知能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因此端正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全国正在全力抗击疫情,防控工作科学、有序、精准推进,正逐步取得成效,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并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最终战胜疫情。

接纳现实,顺其自然。面对疫情、面对自己无力改变的现状,与其否认、排斥、回避、和矛盾思想斗争,不如承认现实、接受现实,顺其自然。作为普通大众,我们非常有必要及时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疾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护知识,并让自己知道,面对这个疾病,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坦然做到顺其自然,烦恼就自然少了。

调整情绪,稳定心态。应对疫情,既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有强大的心理,当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要及时寻找合适的途径把不良情绪进行调节宣泄,保持乐观心态。

1、合理宣泄情绪:

(1)说一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向自己信任的亲朋好友倾吐内心的痛苦,或拨打心理热线、写信、写日记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倾诉等;

(2)动一动:做一定量的体育运动,并坚持下来;

(3)哭一哭:痛哭一场,释放压抑感;

(4)唱一唱:通过大声唱、大声喊合理宣泄。

2、转移法:把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事情上去,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适度玩一些游戏等等。

3、自我放松法:包括深呼吸、冥想放松、瑜珈、太极拳等。
第4个回答  2022-05-11
疫情之下,通常给人们带来恐慌、焦虑的心理反应,特别是疫区的人,这种不良情绪反应更明显。这是特殊情况下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随着疫情的控制会逐步缓解。
恐惧心理。新冠疫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死亡了100多万人,美国又是那么的先进国家都死了那么多人,可见新冠病毒是多么的可怕。所以当有人住居在有人感染的小区,或者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时,格外紧张甚至恐惧。担心自己真的会被感染,会有死亡的威胁。
焦虑不安心理。由于新冠疫情传播不可预料性,面对病毒感染者的不确定性,防范措施不能确定时,人们就会感到焦虑、紧张,担心自己被不经意感染了。敏感多疑。对有关新闻报道格外关注,对自己的体温十分敏感,身体有一点不舒服就怀疑是不是的感染了新型肺炎了。
恐惧焦虑心理引起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愤怒指责,谩骂牢骚。对防控措施产生抵触情绪,对防控人员工作不满愤懑,甚至出现打人现象发生。
有的人出现悲伤,抑郁情绪。放平躺倒,出门不带口罩,不采取任何有效防御措施,得过且过,悲伤抑郁,放大负面新闻,夸大疫情后果,出现身体不适,心慌虚汗,睡眠不佳,肠胃功能紊乱、食欲差,记忆减退,全身发抖,头痛,胸闷,坐立不安等。
面对疫情产生的不良心理问题:
首先要调整心态,充分了解新冠病毒有关知识,新冠病毒虽然传播力很强,容易被感染,但只要预防措施到位,带口罩,勤洗手,注意社交距离,还是完全可以预防被感染的。即使不幸被感染了,只要及时正规治疗,绝大多数人都是能够康复出院的,死亡率并不高。
其次是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抵抗能力,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跑步,做操,练瑜伽等等。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太累,保证充分睡眠时间,不熬夜,休息好。
三是不信谣、不传谣,只听官方发布的信息。多与家人,朋友沟通聊天,开展家庭小范围互动,放松心情,避免焦虑和恐惧,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疫情,战胜疫情。
第5个回答  2022-05-11
疫情之下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失落以及抑郁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的话建议在平时的时候要多锻炼,同时少接触一些短视频平台,多看一些对自身有益的书籍来提升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