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容易产生哪些心理问题?该如何疏解?

近期,全国各地疫情多发,防控形势严峻。疫情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有人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工作与生活。还有一些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出行限制,可能会出现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性等心理应激反应,空间的封闭隔离容易加剧孤立无援的恐惧感。

第1个回答  2022-05-11

疫情面前常见心理问题
 

1.焦虑、疑病
表现为特别关注身体的各种感觉,而且会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病毒联系起来,怀疑自己生病。一部分人过于关注疫情相关消息,反复查看各种内容,加重了紧张、恐慌的情绪,甚至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从众的行为。
 


2.愤怒情绪
根据心理学上的“挫折—攻击模型”,面对疫情风险和各种压力,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我们更需要保持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冷静和克制,以“不信谣、不传谣”的心态,理性关注疫情状况。
 


3.低落、抑郁
受疫情影响的人们,会有情绪低落,甚至一度悲伤、绝望,难以感受到愉悦。当疫情影响到自己工作、家庭的重要事项时,就会更加沮丧这样的表现可能是抑郁症的信号!低落抑郁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紊乱,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4.盲目乐观
面对疫情,适度的乐观是必要的。但如果抱着“没听说周边有患者,自己不会被感染”的错误想法,产生盲目乐观情绪,甚至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就可能会增加自己和他人感染的风险。

  
普通大众心理自助与疏导
  


1.正确认识自己的心境反应
传染病暴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十分正常。即使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平时不常出现的情绪,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接纳这些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应对疫情。
 


2.以恰当心态面对疫情信息
对疫情做到“心中有数”,认真看官方媒体关于疫情的报道,不轻信某些传言。了解相关科学防护知识,化恐慌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
 


3.积极和相关人士进行沟通
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多与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如果是疑似患者、确诊患者的接触者等,在隔离医学观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倾听和倾诉,构建抗疫心理同盟。
 

4.维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看待生活,尽可能维持原有生活作息,按照原先的节奏生活,让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饮食,保证睡眠。

第2个回答  2022-05-11

疫情反反复复,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的影响,做好心理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疫情下容易产生哪些心理问题呢?


第一,焦虑
我们在哪个城市被封控隔离了,但自己并不属于密接或者次密接人员,也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担心自己会感染上新冠肺炎,甚至出现胸部不适,心慌气短,胸闷等躯体性焦虑表现。


第二,强迫
比如我们总会怀疑自己手上沾满了新冠病毒,反复的洗手,洗衣服,洗澡。明知道不会,但还是控制不住是抑郁。


第三,抑郁
春天是肝气宣发的时候,那这个时候我们本来应该出去踏春的,但是没有办法不得不居家隔离,所以我们的情绪容易堆积,还有就是抽烟,喝酒成瘾的人,他的使用频率会比平时更加升高。

第四,睡眠出现障碍
在应急状况下容易出现失眠,比如说入睡困难,睡眠浅甚至多梦,还有的人会彻夜不眠。


第五,愤怒,攻击或者是自伤
在不断的疫情反复的出现的情况下,有可能如果伴随着其他事情的发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

该如何缓解呢?

1、正视疫情信息

理性、客观认识疫情的信息,可以帮助稳定你的情绪状态,避免因片面、不实、情绪化的疫情信息引起情绪的波动。回顾自己接触到的疫情信息,是否存在夸大风险现象,应将接收到的信息与官方媒体、医生宣传的信息进行对比判断。

2、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当你悲伤、低落时,或者因为恐慌而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和自己病情的变化时,就需要通过安排更加丰富的活动来防止情绪的进一步恶化,这也可以改变消极的情绪。

3、合理宣泄情绪

如果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时,就需要寻找合理的途径宣泄情绪,允许自己表达脆弱。可以每天用5~10分钟,将当下脑子里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给家人、朋友发信息、语音、视频倾诉;听喜欢的音乐、画画等,如果感到难过、悲伤、绝望,也要允许自己通过哭泣的方式来抚慰心灵。

4享受独处


安静体会独处时光,尝试丰富自的生活,转移注意力。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被隔离可使患者暂时远离喧嚣的人群,享受短时的独处与离别,也可以看看书本和娱乐节目、听听喜欢的音乐,或者做手工、绘画、搭积木等。

5、建立人际连接
虽然被居家隔离或留院观察,
这并不意味着与他人的关系也要“被隔离”。可以用电话、短信或视频方式加强与亲友的交流。尽可能找谈得来的人交流,找能谈私人话题的人交流。与人交流即是释放,是最有效的舒缓情绪的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维持情感联系的方式。

第3个回答  2022-05-11

疫情发生后的七种应激反应
1.焦虑不安。因为疾病传播源的隐蔽性,面对病毒感染的不确定性,当人们不知如何有效防范的时候,就会感到紧张、担心、不知所措。

2.敏感多疑。对有关新闻报道十分关注,对自己的生理变化十分敏感,时常会怀疑自己身体的某种不适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3.恐惧无助。当被认为是疑似感染者或者被确诊为感染者后,会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威胁而害怕、孤独、无助。

4.愤怒抱怨。当无法迅速摆脱恐惧和威胁,有的人会对自己身处的境遇表达不满,对某些社会现实加以指责。

5.悲伤抑郁。

当人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情境或者巨大的丧失时,会很难过、伤心、沮丧、消沉等,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6.认知过度。更易关注负面信息,夸大严重后果和低估自己应对能力的倾向,感觉记忆力下降、脑子不好使、注意力难以集中等。7.躯体不适。有些人出现心慌、肠胃功能紊乱、失眠,食欲差,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多汗,发冷,肌肉紧张及发抖,头痛,胸痛,胸闷,手足无措,坐立不安等。

那么我们该如何疏解?

首先,保持良好心态,合理充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尽量给自己找点事做,多与亲朋好友聊天,诉说心里话。

第4个回答  2022-05-11

1.焦虑、疑病。表现为特别关注身体的各种感觉,而且会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病毒联系起来,怀疑自己生病,一部分人过于关注疫情相关消息,反复查看各种内容,加重了紧张、恐慌的情绪,甚至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从众的行为。

  2.愤怒情绪。根据心理学上的“挫折-攻击模型”,面对疫情风险和各种压力,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我们更需要保护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冷静和克制,以“不信谣、不传谣”的心态,理性关注疫情状况。

  3.低落、抑郁。受疫情影响的人们,会有情绪低落、甚至一度悲伤、绝望、难以感受到愉悦,当疫情影响到自己工作、家庭的重要事项时,就会更加沮丧。这样的表现可能是抑郁症的信号。低落抑郁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紊乱,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4.盲目乐观。面对疫情,适度的乐观是必要的。但如果抱着“没听说周边有患者,自己不会被感染”的错误想法,产生盲目乐观情绪,甚至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就可能会增加自己和他人感染的风险。



  二、如何自助与疏导?

  (一)正视和接纳负性情绪

  面对疫情,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慌、愤怒和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我们要学会正视负性情绪,只有积极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对情绪进行调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持续存在且难以自我调节,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提示这些负性情绪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的征兆,应积极主动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二)定时定量获取权威信息,科学看待疫情防控

  通过官方渠道了解防疫信息、相关科学知识及疫情防控措施,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只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消息。



  (三)重视提高免疫力的“三大法宝”

  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是增强身体和心理免疫力的“三大法宝”

  (1)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充足的饮水量。

  (2)保证良好的睡眠。可以适当进食小米、红枣、莲子、香蕉、热牛奶等食物,或者在睡前做一些拉伸锻炼、听听音乐及阅读,有助于镇静安眠、提高睡眠质量。



  (3)保持适当运动。如进行垫上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还可以跳健身操、转呼啦圈、踢毽子等。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大脑中的血氧含量,而且能够促进大脑活动,既健身又悦心。



  (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做到隔离不隔心

  在家里可以利用电话、短信、微信等线上沟通平台与同学交流、与亲友保持联系。相互鼓励与支持不仅能够减轻孤独感,也能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并增进情谊。

  温馨提示

  毫不放松做好个人防护

  口罩要戴

  社交距离要留

  个人卫生要做

  新冠病毒疫苗要种

第5个回答  2022-05-11

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至今,我们仍在和疫情的反复无常抗争着。除去被感染风险,不得不关注的另一点是,由于居家、隔离、社交距离、生活面对的变数等种种原因,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焦虑、恐惧、抑郁......人们亟需专业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议。

第一 :焦虑感

太多的不确定、失控感都会导致焦虑等负性情绪产生。这时就要重建内在的心理秩序感,重获控制感和确定感。总结起来就是:培养从多个视角看问题的能力,挖掘任何“挫折”情境下的“积极”意义;变悲观为乐观,看见美好,才能创造美好;想想自己的优势和能力特点,可以去帮助到哪些人,当我们有力量去帮助其他人的时候 ,自己也就强大起来了;专注当下,把思绪从过去和未来拉回来,允许自己有一些负性情绪,也允许自己有一段时间躺平、“无所事事”;建立连接,必要时专业人士或朋友会帮助到我们。

第二:担心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危机干预,主要是防止巨大压力之下出现自杀、自残或攻击等危险行为。鼓励被干预者进行沟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建立自信心和纠正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或困难等。如果出现抑郁、焦虑和应激反应等,需要精神科医师进行评估诊断,根据情况进行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心理咨询

解决方法:

1.学会适度关注疫情信息,防止信息量过载。以官方信息为首选,看到能够扰动情绪的报道有意识略过。

2、面对因疫情带来的生活节奏改变,学会制定生活、工作计划。居家办公最好划分出工作区和休息区。尽量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睡眠。

3、要学会自我暗示,增强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对抗压力、焦虑或处理它们、相信适度压力会让自己更好。

4、积极寻求支持,倾诉是很好的减压方式。给信任的朋友打电话,积极主动释放压力和处理负性情绪。



5、接纳自己的一些负性情绪,要知道在疫情防控常态下出现一些恐慌、焦虑、心身反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苛责自己,允许自己存在不完美和合理宣泄。



5、保持生活平衡,专注于某件事。或者学习一些减压放松技术、寻找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运动、音乐等。

6、如果自己确实无法调节一些不好的感受和情绪、出现抑郁、消极念头或者严重失眠等,需要考虑求助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