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80%词汇来自日语”,的说法是否属实?

如题所述

不过与其说「现代汉语」中70%是日语外来语,我觉得说「近代汉语」更合适(尤其在今后),日语的词汇的大量引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是现在至今沿用着而已。现代汉语中的新词基本都是原创的,一个西文词汇,台湾香港大陆的翻译都不同的情况也有。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比率只会比70%低。

而日本呢,近代时的日本书籍还基本上一大片汉字的,现在相反,汉字少了很多不说,大量的西文直接音译。老一辈的日本人很难听懂年轻人会所的话。在这个角度。中国在本土化方面做得好太多了。

是有不少,但没有那么多,有很大一部分是早期来华传教士和中国人先翻译出来的,但是在国内没有传播开来(没人看那些先锋译作),后来传到日本发扬光大,在甲午战争后和日本人自创的其他译词一道回传到国内。就是说,一部分确是从日本进口的,但不是原装进口,而是出口转内销;一部分则只是出口了原材料、初级产品(汉字和经典),人家加工成有高附加值的新潮产品后又买回来了。例子从略,请阅读意大利学者马西尼的名著《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这本书于1993年发表,1997年出版中文译本,用中国学者之前没看到的翔实史料颠覆了类似现代汉语80%词汇来自日语的种种说法。学界研究梗概请参考:徜徉在中日语汇的密林里——沈国威教授访谈。无论怎么样,中日文化交流互动十分密切,这是大好事,不要画地为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9

中国近代第一译家严复是持坚决的反对学日本的翻译的。那他的翻译版本是怎么的呢?

“economy” 日译 “经济”, 严译 “计学”

“society”日译“社会”, 严译“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

“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

“evolution”日译“进化” ,严译“天演”;

“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

“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

但严复对日本译语,也并非一概拒绝。在他自己的著述中,使用日本译语的例子像是也不鲜见。对有的日本译语,他也很首肯。例如,将西文的“liberty”和“freedom”译作“自由”,严复就毫无异义。

严译在与日本译语的“生存竞争”中被淘汰的重要原因,还在于王国维指出的过于古雅。“信、达。雅”是严复对译文的三点要求。雅虽然放在最后,但严复在翻译实践中对译文之美的重视却并不在信与达之下。他要求自己的译文必须是绝对的美文,读起来和谐且铿锵,富于节奏感,而在翻译西文术语时习用单字,也正是译文本身语感的需要。在翻译西文术语时,严复也是呕心沥血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但由于严复是用先秦文体来翻译的,在用汉语为西文术语“立名”时,就不能只考虑准确,还要兼顾文气,要尽可能古雅,这就使严复的工作比日本学人要艰难得多。严复那些用古雅的单字译出的西文术语,不能说都未能传达原意,只是把原意传达得很模糊。朦胧,不易让人把握。而日本学人由于毋须考虑什么文气,也不追求用语的古雅,自由度就大得多。为了尽可能准确全面地传达原意,他们可以用双字或双字以上的词组,而且在选择译语时也并不在意什么雅与俗,这样也就使译语更明快更直白,让人一见就懂,而且不知不觉地就用了起来,遇上这样的竞争者,严复的译语自然就只能被冷落,被遗弃

第2个回答  2018-04-07
拜清朝所赐,天朝现代化方面落后于世界。清朝倒台之后相当多的日本留学知识分子回国重建的很多新制度带来新知识和词汇,自然把很多日本的词汇引入了中国。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举国学习西方,到推翻清朝的时候日本已经是天朝的“师傅”了,源于两国汉字词的天然适应性,直接引用和学习日语汉字词无论在两国交流还是易学易用方面都是优于其他翻译的。
第3个回答  2018-06-28
有可能
第4个回答  2018-06-10
好多词汇确实都是外来语,这个不可置否。古汉语随着一些特定原因,慢慢消失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