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也是用文言文吗?

如题所述

之前学习语文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疑问,古人的文言文那么难懂,他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之乎者也”一样的说话吗?更有甚者想,自己如果穿越回古代去,是不是完全不能交流?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看的文言文其实也就是古人的书面用语,就跟现在的官方文书一样,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是书面用语,要求比较规范,但平时说话谁也不这么说,古人也是一样的。

在春秋以前,我们的文言文和白话差别不大,文言文也是脱胎于口语当中的

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就基本定型了,更为神奇的是,定型之后的文言文两千多年就基本没变过,但是口语却一直在变化。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和朝代更替也使得我们的口语不断变化,官话也在不断变化。

唐朝以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区别就越来越大了,说话和写文章完全就变成了两回事。

有人问,既然都会说白话,干嘛写文章不用白话呢?

首先古人写文章用的纸没有现在那么容易获得,很多人还是在竹简,丝帛上写,要是写成白话文的话材料根本不够。如果一部十万字的书,换成竹简要三十多斤,要是我们现在动辄十百万的字,看一本书要拉一车竹简。为了省下材料,很多人也会选择用文言文写。

不过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唐宋印刷术也开始普及,这时候大家已经形成了文言文的习惯了,文化的传承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所以即使条件已经得到了改进,大家还是会习惯用文言文进行书写。

而且,用文言文是知识分子才能用的,一般没读什么书的也写不出来,很多知识分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学识渊博,也会喜欢使用文言文,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了新文化运动。

其实古代也不是一直都在用文言文,比如说宋朝的时候,市民经济的兴起也带动了白话文书籍的繁荣,各种小说话本大多用白话,因为民众看白话文还是比看文言文容易。

在电视剧当中,我们还能经常看到先生说评书,用的就是白话文。这个时候的白话文是一种半白体,不完全文言,也比较靠近现在的白话文,民众喜欢的才能更多获利,所以一些商家为了赚钱,也会大量印制白话书籍。

举个例子,宋朝时期有一段对话。

官府是这么说的:“是你斫伤本夫?实道来,不打你。”

大意就是一个女子砍伤了自己的丈夫,官府就说,从实招来,不打你。即使从语法上来说不是特别通顺,但是也能看懂了。

明朝时期的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他写圣旨也喜欢用白话文。比如说他曾经下过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这么通俗直白的语言跟现在完全没有两样。

清朝的时候,雍正皇帝和大臣交流的时候就可以完全白话交流了,跟现在就没什么差别了。

比如说“我就是这样的皇帝,就是这个秉性。”

说了这么多,我们就知道,其实古人也是说白话的了,但是问题又来了,既然他们也说白话,那我们穿越回去能不能跟他们交流?

前面说了,文言文没什么变化,但是口语在不断变化,古代和现代的口语发音还是相差很多了,同一个字的发音很可能不同,所以你说的他们不懂,他们说的你也跟听外语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8
古人说话并不是用文言文,他们也是说白话文的,只不过为了好记载,大多数史书才用文言文
第2个回答  2020-12-08
古人并不是用文言文交流。古代人们之间交流是用白话文,文言文主要作为书面语使用。
第3个回答  2020-12-08
古人如果说是比较有文化的人还是会用文言文说的,但是一般的人也没有用文言文讲话。
第4个回答  2020-12-06

这么直白的圣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