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管理3分层次管理实例

如题所述


3.1 不同层次的理论构建


1943年,Abraham H.Maslow 的层次需求理论提出了五层次的需求结构,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管理中需针对这些层次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1959年,Frederick Herzberg 的“双因素理论”将工作划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强调工作内容与环境对管理的重要性。1957年,Douglas McGregor 的X-Y理论区分了消极与积极的管理风格。1974年的超Y理论强调灵活管理,适应不同环境与成员素质。1981年,William Ouchi 的Z理论倡导坦诚开放的民主管理。1964年,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区分了管理者对员工和生产的不同关注点。


在经济发展管理中,如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舒尔茨的农业管理学说、杜能的屠能圈理论和麦迪逊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体现了分层次的管理思路,关注如何优化各层级以促进整体增长。


3.2 实例中的分层次管理


泰罗的“生铁实验”和“铁锹实验”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体力水平的工人进行分层次研究和工具分配,以提升生产效率。通过这些实例,证明了分层次管理能有效提高产出和劳动生产率。


3.3 管理层次的理论与实践


管理理论分为“道治”、“德治”和“智治”,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对象和手段。比如“智治”强调计谋与策略,如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德治”关注人际关系和合作,如德鲁克的社会关系管理;而“道治”则倾向于遵循自然法则,如“无为而治”的理念。


3.3.1 智治与德治的应用


“智治”着重于运用策略和计谋,如通过计件工资制度激励工人提高生产;而“德治”则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建立共识和信任来管理。两者在管理实践中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组织发展。


3.3.2 选择与实践


管理实践中,应根据管理对象的层次选择相应的管理手段,如“失道而后德”表明在失去自然法则的指导下,应转向道德和仁义的管理。通过分析管理对象的特性,实施分层次的管理,才能实现最优效果。



扩展资料

分层次管理主要由海南大学傅国华教授提出的。分层次管理能精细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实施层次对应的有效管理,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减少管理手段、方法层次与管理对象发展层次的不对称,而导致的管理资源浪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