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句的常例

如题所述

1 使用开放式的提问
当我们提出一些限定性的问题,对方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或者这个提问本身已经隐含了答案时,这个对话就很难进行下去。

共情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想想对方愿意表达什么,会提出什么样的需要,并且对对方充满了好奇,这样才可能打开话题。

比如说在咨询中,有一位来访者说他很容易愤怒,咨询师就可以引导他说,对你的愤怒,能具体说说看吗?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你比较容易愤怒?是什么触动了你,让你如此的愤怒?

这样就可以帮助来访者理解他的愤怒,究竟是什么引发了愤怒?他是如何做出自动化反应的?这些愤怒的体验是否跟早年成长经历中某些场景相关联?这就会促成来访者的思考与反思。

开放式的提问,是把控制权交给对方,让对方讲他愿意讲的内容。

2 放缓节奏
你是否注意到,当特别激动时,我们的语速会加快,我们的声调会提高。这时,我们会处在一个完全自我的状态,会无意识地屏蔽外面的信息,那么沟通就很难进行下去了。

把节奏放缓,能让我们的想法跟得上情绪,就像往产生情绪的情境中加入一些镇静剂。情绪被触发时,我们的意识就会变窄,这会让我们失去思考的能力。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语速通常比较缓慢,这本身就会带领来访者把节奏放慢。当来访者激动地讲出一连串最近发生的故事时,咨询师需要敏锐地抓住其中的某个点,展开讨论。也许,在某一个瞬间,来访者就会获得领悟与修通。

在争吵时,如何才能让节奏慢下来呢?当感觉到自己的愤怒指数开始飙升时,我们可以马上按下暂停键,让自己离开争吵的现场,等降温以后,再回来继续讨论。或者进行深呼吸,让紧绷的肌肉放松,然后告诉对方,我收回我刚才说的话,尝试换一种更温和或者更具建建设性的表达方式。

通常来说,愤怒的背后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当我们能够把谈话的速度慢下来时,理性就战胜了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用结构性的表达方式,准确地说出自己的需要。

3 不要匆忙作出评判
当咨询师在跟来访者作出分析和反馈时,假如咨访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来访者还没有对咨询师产生信任,过早的进行分析会让来访者产生阻抗,甚至会引发愤怒。

回到前面开放式的提问,有经验的咨询师用这样的提问方式,会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分析,展开自我探索,尝试去了解自己。其实这个过程,就是让来访者自己说出咨询师想要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

咨询师作为一个“活人”,当然会在咨询过程中带入某些他个人的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3
(1)以自己为参考标准,难以做到设身处地。如:“如果我要是遇到这种事情,不会像你这样悲观”等。   

(2)共情过度或不足。共情过度会让来访者觉得小题大做、过于矫情,共情不足则会使来访者觉得冷淡、心不在焉。   

(3)单纯依靠言语共情,忽视非言语共情的运用。   

(4)忘记自己的职业角色,丧失客观、中立的立场。   

(5)忽视来访者的差异性,特别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6)其他类型的共情不当:①直接的、空泛的指导或引导如“你(不)应该……”等。②简单的判断、评价或贴标签如“我认为……是对(错)的”,“你有……倾向”等。③轻率地做出大而空的保证一般来说,对于一些缺乏信心、勇气而又迫切希望得到外界鼓励的来访者而言,保证是有益的。它有助于一些来访者顺利度过困难期。但是,这种保证要尽量做到建立在事实的、合乎逻辑的、有可能实现的基础上,要让来访者觉得咨询者的保证是其确实体验到了来访者的负性感受,且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否则,来访者就会觉得咨询者是在搪塞自己,或者是因为本身没有办法而采取的一种掩饰手段。
第2个回答  2020-11-13
情绪共情的困惑
朋友讲了自己家庭故事,说自己父母是老农民,含辛茹苦养大5个子女,他们这些兄弟姊妹虽然不算太有出息,但除了大姐都从农村考学出来,当时也是轰动周围村子,引来羡慕。

现在父母年迈了,被接到城里来住,兄弟姊妹对父母也都不错,出钱出力都可以。不过,让他不舒服的是,大姐总是抱怨过去为大家庭付出最多,她觉得父亲脾气暴躁,对自己不好,时常抱怨对父亲的不满,这让他很不舒服。

朋友说知道要共情大姐。的确,父亲脾气不好,他的眼里总是干不完的农活,很少与孩子心灵沟通,与孩子情感关系似乎隔着一层。大姐作为家里老大,为了兄弟姊妹上学,干农活最多,后来也是靠自己辗转到了城里生活。

可是,这种情感上的共情,暂时有效,但似乎比较肤浅,难以深层次上解除自己心理难受,询问遇到这个事情如何处理。

认知共情处理困扰
共情是走进对方内心世界的能力,即许又新教授说的“共同体验域”,通俗说法是换位思考,善解人意。

一般来说,理解共情是“感受对方的感受”,努力认同对方的负面情绪。如果无效,就要继续用认知来共情对方,也即是“认同对方的想法”。

可是,正因为不能认同对方观点,才出现情绪共鸣的难处,为此化解认知共情成为关键。

针对认知的共情,其实很多哲理名言来佐证。

最著名的就是这句话,“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千人千面,这是真实世界。

我们自己不会同意轻易被人改变看法,固守自己价值观,就必须接受不要妄想改变别人观点。

苏轼那首著名庐山诗歌,最为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就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让我们自己觉察,没有任何两个人对这个世界有完全相同的看法,哪怕是至亲,哪怕是对至亲。

这样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接受和我们不一样甚至完全不同的观点,这才是心智成熟的表现。

我们之所以看不惯别人,心理学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明明是井底之蛙,却天真的唯我独尊,卑微可怜到只想被人接受自己观点,却小肚鸡肠到容不下别人观点。尤其对于家人,亲人,熟人。

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