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土家族有什么特色?

如题所述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居民:

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

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生活: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节庆:

土家族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扩展资料: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家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5
黔东北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学有书有文学和口头文学之分,以口头文学最为丰富多采,有歌谣、传说故事,还有音乐舞蹈、戏剧等。

歌谣
歌谣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历史事件、阶级斗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男女爱情、社会礼仪等。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摆手歌、丧歌和哭嫁歌等类。山歌,结构简单朴实、多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的,唱时首数不限。形式有独唱、盘唱、合唱、内容有抒情歌、叙事歌、神歌及较为古老的歌谣。这些歌谣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细腻,歌词优美动听。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劳动歌谣,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歌词由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组成,引子、请神和送神都有较固定的唱词,扬歌是歌的主要内容、多即兴而作,随编随唱。也有较为固定的内容,如历史故事、小说和民间传说。歌曲铿锵有力,朴实大方,肯有民歌鲜明开朗风格,起着协调生产劳动以及助兴取乐的作用。据传,古代人们还以歌助威,驱赶野兽。
摆手歌,“摆手”来源于祭祀土王的礼仪歌舞,“改土归流”后,逐渐演变为颂春调年歌舞。丧歌是举行丧葬仪式时为表达哀思唱的歌,其内容除了固定的唱词,如“孟宗哭竹”、“王化买父”等外,还有些是根据当时社会现实和死者生平即兴编唱,句子长短不一。哭嫁歌,在民间广泛流行,内容大都是描写姑娘出嫁时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还反映了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哭嫁歌:土家人的哭嫁歌和历史上土家妇女受包办婚姻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包办婚姻给土家姑娘带来莫大的痛苦。哭嫁歌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土家姑娘哭嫁时,要向亲人、向祖宗哭诉自己的不幸,长期相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歌体。哭嫁歌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哭哥嫂、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其中不少歌词,反映现实深刻,感情强烈诚挚,语言真切自然,句式灵活,颇富有思想性歌词两句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韵,每句可换韵脚。
山歌:土家人喜欢唱山歌。其形式简单朴实,一般多为一句七字,四句一首。唱时首数不拘,总是触景生情,即兴而虽。或歌唱生活,或歌唱年景,或歌唱理想中的未来。可以说是歌的海洋。
仪式歌:土家人立新屋要唱“上梁歌”,钉大门在唱“开门歌”,丧场要唱“散花歌”(又叫散花文)。这些仪式歌都是歌唱吉祥、幸福的。它反映了土冢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民间传说
黔东北土家族的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数量也多,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历史传说,英雄人物故事,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神事。
历史传说中,以《还人头愿》故事流传最广,故事叙述了由“杀人祭白虎”转变为“梯玛”在额头上划口子以血代替杀人的经过。《香火与财神》描述了土家族人民至今还供奉的求财四官司神的原因。传说严、罗、冉、唐四人逃来印江,因烧沉香木取暖,香烟飘到南天门里,感动了玉帝,玉帝赐他们四块金砖,并封其执掌民间生财致富的官职,因此在黔东北地区,特别是印江一带的土家族,家家户户的香火上都贴“酉溪显化求财有感四官神主”或“酉溪显化严罗冉唐四官神位”,以求保佑。此外,还有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题材,如反映清初吴三桂反清故事的《落印潭和马脚迹》等。
还有诸多英雄人物传说故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在历史上不畏强暴,不怕艰辛,用智慧和力量战胜各种邪恶,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事迹。
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渴望获得粮食丰收的《狗尾草》;与贯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乌江作斗争、发明了船浆、船纤的《乌江纤夫号子》;与野兽作斗争的《猴子屁股为什么无毛》、《土家小姐智斗“毛手杆”》以及与人类疾病作斗争的《乌家姊妹》和《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等。
神话有《金刀峡的来历》、《菩萨为什么飞到梵净山来》、《太子石的来历》、《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有的反映了土家族人民要求平等,反对富人压迫穷人;有的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反对封建王朝,讴歌人民的伟大力量;有的描述了土家族地区风景优美的灵山宝地。

音乐舞蹈
音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演唱时有的还须乐器伴奏,有的边唱边舞。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锣、钹、鼓,其次是吹奏乐器,如唢呐,有的地方还吹木叶。以“打溜子”最为闻名,它由小锣、大锣、头钹、二钹、鼓五件乐器组成,有的伴以唢呐和以小锣为总指挥。“打溜子”的曲牌甚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50多种。摆手舞是其传统歌舞,称为“舍巴”,来源于古代“巴渝舞”,商末武王伐纣时,军中的巴人作战时手持坚锐的兵 器,边舞边进,勇不可挡。由此便发展成为一种摆手舞 。现在,摆手从内容上发生根本变化,涉及土家人生产 、生活的各方面。过去是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举行。跳舞时一人有圆圈舞蹈,有薅秧、插秧、扯草和古代打仗、狞猎、宫衙朝拜土王等生产生活动作,舞姿矫健,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土家族民族风采。八宝铜铃舞则别具一格,是建国前土家族由“梯玛”主持向祖先“解钱”的一种祭祀舞蹈,分坐舞和立舞两种。举行时“梯玛”身穿八幅罗裙,头包红丝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宝铜铃,动作古朴原始。此外,还有梅山舞、跳马舞、龙灯舞、蚌壳舞等,过去在土家族中也很流行。

戏曲
戏剧有傩戏、花灯戏和木偶戏等。木偶戏传入较晚,大约在清末才传入黔东北地区。花灯戏较早,巳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傩戏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由于它是以“坛”为单位进行活动的,故又称“傩坛戏”或“傩堂戏”。按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傩祭、傩舞和傩戏三个阶段,以傩祭最为古老、原始,主要是从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以求驱鬼除邪,消灾延寿,祈祷平安。傩舞不仅有供祭仪式,还伴之有娱乐舞蹈动作。傩戏则为较高层次,演出时有固定的场地,甚至还要搭成台子,每个戏都有场次,而且有很多唱本,如《安安送米》、《雪山放羊》、《柳毅传书》、《仁贵征东》、《扬家将》、《三国》、《封神》等。这些唱本戏目多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内容。据《沿河县志》记载,“跳一日者谓之‘跳神’,三日者谓之‘太保’,五日至七日者谓之‘大傩’,城乡均染此习”。傩戏的扮演者头蒙红布,身穿法衣,面戴脸壳(群众习惯称为“脸子”,即面具,其谱有:报福三郎、土地、先峰小姐、唐氏太婆、甘生、秦童、歪嘴老娘、笑和尚、开山先锋、判官、押兵仙师、关帝、周仓等二十多个),时而挥刀舞枪,时而吹牛角弄牌带。首先是“开坛”,酬神请神,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其次是“开洞”,这是整个活动的主要部分,开洞有“正戏”和“外戏”之属于较雏型的戏剧,按照剧目一场一场地登台表演。“扫坛”是演出结束时,祭祀列位神仙,然后一一送回天府神界。每个坛设有一名“掌坛师”,负责主持每次活动,一个坛少则三四人,多则十多人组成,这些人被称为“土老师”,土家语叫“梯玛”,他们既是宗教的活动者,又是扮演者,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土家族人民所尊敬。从事傩戏演出活动者也非常普遍,仅据德江县不完全统计,全县就有六十多坛,演员达三百多人。

工艺美术
黔东北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丰富多采,较突出的有纺织、印染、刺绣、剪纸、编织、雕刻、绘画等,其中,“西兰卡普”更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 、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 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 见的是“卍”字图,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 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 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关于打花铺盖的来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穿针走线,织了有100 种花朵图案的西兰卡 普。后来,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 败坏了门风,挑唆其哥,将她残害了。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打花铺盖。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妆。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 剪纸多用于刺绣临拓、贴墙、门、窗和灯笼,或盖礼品,其花样有鲤鱼跳龙门、蝴蝶戏花、凤凰穿牡丹等等,格调古朴,神奇多姿,栩栩如生。纺织多以竹为原料,以背篓、提篮、萝蔸等最为普遍,印江的伞和思南的斗笠最负盛名。建筑艺术虽受汉文化影响,但仍保留有本民族的风格。雕刻有的以石雕见长,有的也以木雕著称,如梵净山佛寺建筑中的雕刻、绘画技艺都十分精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24
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我们这里吉祥鸟是归归阳(阳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