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特色

如题所述

家族,现有人口5704223人,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 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 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 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 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 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 “土生土长的人”。2 0 0 0 多年 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 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 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 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 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 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 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 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白虎崇拜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 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 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 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 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 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 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 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 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 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 纹。如今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 ;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 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毛古斯”舞

“毛古斯”,土语为“拔步长”,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 迹的一种古老舞蹈。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每逢 过年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组成,为首的祖辈叫 “拔步长”,其他的是小辈儿孙。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 庭。无论辈份高低,浑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 ,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遮盖住,头上还要扎五条大棕 叶瓣子,四根稍弯,分向四面下垂。跳演至《接亲》时 ,特别要用稻草扎根男性生殖器,夹在两腿中。观看跳 演的人,没有谁认为是“丑事”,却觉得这样装扮才真 实。

“毛古斯”舞,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演出 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碎 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摇头耸肩, 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 。可歌可舞,可做游戏,玩杂耍,翻跟斗,打秋千。但 以对?D
回答者:zhxr63 - 大魔法师 九级 4-25 14:43

2006-03-11 | 土家族文化
黔东北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学有书有文学和口头文学之分,以口头文学最为丰富多采,有歌谣、传说故事,还有音乐舞蹈、戏剧等。

歌谣

歌谣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历史事件、阶级斗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男女爱情、社会礼仪等。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摆手歌、丧歌和哭嫁歌等类。山歌,结构简单朴实、多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的,唱时首数不限。形式有独唱、盘唱、合唱、内容有抒情歌、叙事歌、神歌及较为古老的歌谣。这些歌谣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细腻,歌词优美动听。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劳动歌谣,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歌词由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组成,引子、请神和送神都有较固定的唱词,扬歌是歌的主要内容、多即兴而作,随编随唱。也有较为固定的内容,如历史故事、小说和民间传说。歌曲铿锵有力,朴实大方,肯有民歌鲜明开朗风格,起着协调生产劳动以及助兴取乐的作用。据传,古代人们还以歌助威,驱赶野兽。

摆手歌,“摆手”来源于祭祀土王的礼仪歌舞,“改土归流”后,逐渐演变为颂春调年歌舞。丧歌是举行丧葬仪式时为表达哀思唱的歌,其内容除了固定的唱词,如“孟宗哭竹”、“王化买父”等外,还有些是根据当时社会现实和死者生平即兴编唱,句子长短不一。哭嫁歌,在民间广泛流行,内容大都是描写姑娘出嫁时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还反映了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哭嫁歌:土家人的哭嫁歌和历史上土家妇女受包办婚姻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包办婚姻给土家姑娘带来莫大的痛苦。哭嫁歌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土家姑娘哭嫁时,要向亲人、向祖宗哭诉自己的不幸,长期相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歌体。哭嫁歌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哭哥嫂、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其中不少歌词,反映现实深刻,感情强烈诚挚,语言真切自然,句式灵活,颇富有思想性歌词两句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韵,每句可换韵脚。

山歌:土家人喜欢唱山歌。其形式简单朴实,一般多为一句七字,四句一首。唱时首数不拘,总是触景生情,即兴而虽。或歌唱生活,或歌唱年景,或歌唱理想中的未来。可以说是歌的海洋。

仪式歌:土家人立新屋要唱“上梁歌”,钉大门在唱“开门歌”,丧场要唱“散花歌”(又叫散花文)。这些仪式歌都是歌唱吉祥、腋5摹K�从沉送邻H硕孕腋C篮蒙�畹淖非蠛拖蛲�?

民间传说

黔东北土家族的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数量也多,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历史传说,英雄人物故事,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神事。

历史传说中,以《还人头愿》故事流传最广,故事叙述了由“杀人祭白虎”转变为“梯玛”在额头上划口子以血代替杀人的经过。《香火与财神》描述了土家族人民至今还供奉的求财四官司神的原因。传说严、罗、冉、唐四人逃来印江,因烧沉香木取暖,香烟飘到南天门里,感动了玉帝,玉帝赐他们四块金砖,并封其执掌民间生财致富的官职,因此在黔东北地区,特别是印江一带的土家族,家家户户的香火上都贴“酉溪显化求财有感四官神主”或“酉溪显化严罗冉唐四官神位”,以求保佑。此外,还有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题材,如反映清初吴三桂反清故事的《落印潭和马脚迹》等。

还有诸多英雄人物传说故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在历史上不畏强暴,不怕艰辛,用智慧和力量战胜各种邪恶,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事迹。

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渴望获得粮食丰收的《狗尾草》;与贯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乌江作斗争、发明了船浆、船纤的《乌江纤夫号子》;与野兽作斗争的《猴子屁股为什么无毛》、《土家小姐智斗“毛手杆”》以及与人类疾病作斗争的《乌家姊妹》和《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等。

神话有《金刀峡的来历》、《菩萨为什么飞到梵净山来》、《太子石的来历》、《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有的反映了土家族人民要求平等,反对富人压迫穷人;有的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反对封建王朝,讴歌人民的伟大力量;有的描述了土家族地区风景优美的灵山宝地。

音乐舞蹈

音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演唱时有的还须乐器伴奏,有的边唱边舞。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锣、钹、鼓,其次是吹奏乐器,如唢呐,有的地方还吹木叶。以“打溜子”最为闻名,它由小锣、大锣、头钹、二钹、鼓五件乐器组成,有的伴以唢呐和以小锣为总指挥。“打溜子”的曲牌甚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50多种。摆手舞是其传统歌舞,称为“舍巴”,来源于古代“巴渝舞”,商末武王伐纣时,军中的巴人作战时手持坚锐的兵 器,边舞边进,勇不可挡。由此便发展成为一种摆手舞 。现在,摆手从内容上发生根本变化,涉及土家人生产 、生活的各方面。过去是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举行。跳舞时一人有圆圈舞蹈,有薅秧、插秧、扯草和古代打仗、狞猎、宫衙朝拜土王等生产生活动作,舞姿矫健,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土家族民族风采。八宝铜铃舞则别具一格,是建国前土家族由“梯玛”主持向祖先“解钱”的一种祭祀舞蹈,分坐舞和立舞两种。举行时“梯玛”身穿八幅罗裙,头包红丝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宝铜铃,动作古朴原始。此外,还有梅山舞、跳马舞、龙灯舞、蚌壳舞等,过去在土家族中也很流行。

戏曲

戏剧有傩戏、花灯戏和木偶戏等。木偶戏传入较晚,大约在清末才传入黔东北地区。花灯戏较早,巳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傩戏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由于它是以“坛”为单位进行活动的,故又称“傩坛戏”或“傩堂戏”。按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傩祭、傩舞和傩戏三个阶段,以傩祭最为古老、原始,主要是从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以求驱鬼除邪,消灾延寿,祈祷平安。傩舞不仅有供祭仪式,还伴之有娱乐舞蹈动作。傩戏则为较高层次,演出时有固定的场地,甚至还要搭成台子,每个戏都有场次,而且有很多唱本,如《安安送米》、《雪山放羊》、《柳毅传书》、《仁贵征东》、《扬家将》、《三国》、《封神》等。这些唱本戏目多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内容。据《沿河县志》记载,“跳一日者谓之‘跳神’,三日者谓之‘太保’,五日至七日者谓之‘大傩’,城乡均染此习”。傩戏的扮演者头蒙红布,身穿法衣,面戴脸壳(群众习惯称为“脸子”,即面具,其谱有:报福三郎、土地、先峰小姐、唐氏太婆、甘生、秦童、歪嘴老娘、笑和尚、开山先锋、判官、押兵仙师、关帝、周仓等二十多个),时而挥刀舞枪,时而吹牛角弄牌带。首先是“开坛”,酬神请神,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其次是“开洞”,这是整个活动的主要部分,开洞有“正戏”和“外戏”之属于较雏型的戏剧,按照剧目一场一场地登台表演。“扫坛”是演出结束时,祭祀列位神仙,然后一一送回天府神界。每个坛设有一名“掌坛师”,负责主持每次活动,一个坛少则三四人,多则十多人组成,这些人被称为“土老师”,土家语叫“梯玛”,他们既是宗教的活动者,又是扮演者,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土家族人民所尊敬。从事傩戏演出活动者也非常普遍,仅据德江县不完全统计,全县就有六十多坛,演员达三俣嗳恕?

工艺美术

黔东北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丰富多采,较突出的有纺织、印染、刺绣、剪纸、编织、雕刻、绘画等,其中,“西兰卡普”更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 、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 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 见的是“卍”字图,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 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 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关于打花铺盖的来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穿针走线,织了有100 种花朵图案的西兰卡 普。后来,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 败坏了门风,挑唆其哥,将她残害了。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打花铺盖。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妆。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 剪纸多用于刺绣临拓、贴墙、门、窗和灯笼,或盖礼品,其花样有鲤鱼跳龙门、蝴蝶戏花、凤凰穿牡丹等等,格调古朴,神奇多姿,栩栩如生。纺织多以竹为原料,以背篓、提篮、萝蔸等最为普遍,印江的伞和思南的斗笠最负盛名。建筑艺术虽受汉文化影响,但仍保留有本民族的风格。雕刻有的以石雕见长,有的也以木雕著称,如梵净山佛寺建筑中的雕刻、绘画技艺都十分精湛。

参考资料:http://kangkewei.blog.sohu.com/131270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4-25
2006-03-11 | 土家族文化
黔东北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学有书有文学和口头文学之分,以口头文学最为丰富多采,有歌谣、传说故事,还有音乐舞蹈、戏剧等。

歌谣

歌谣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历史事件、阶级斗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男女爱情、社会礼仪等。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摆手歌、丧歌和哭嫁歌等类。山歌,结构简单朴实、多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的,唱时首数不限。形式有独唱、盘唱、合唱、内容有抒情歌、叙事歌、神歌及较为古老的歌谣。这些歌谣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细腻,歌词优美动听。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劳动歌谣,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歌词由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组成,引子、请神和送神都有较固定的唱词,扬歌是歌的主要内容、多即兴而作,随编随唱。也有较为固定的内容,如历史故事、小说和民间传说。歌曲铿锵有力,朴实大方,肯有民歌鲜明开朗风格,起着协调生产劳动以及助兴取乐的作用。据传,古代人们还以歌助威,驱赶野兽。

摆手歌,“摆手”来源于祭祀土王的礼仪歌舞,“改土归流”后,逐渐演变为颂春调年歌舞。丧歌是举行丧葬仪式时为表达哀思唱的歌,其内容除了固定的唱词,如“孟宗哭竹”、“王化买父”等外,还有些是根据当时社会现实和死者生平即兴编唱,句子长短不一。哭嫁歌,在民间广泛流行,内容大都是描写姑娘出嫁时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还反映了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哭嫁歌:土家人的哭嫁歌和历史上土家妇女受包办婚姻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包办婚姻给土家姑娘带来莫大的痛苦。哭嫁歌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土家姑娘哭嫁时,要向亲人、向祖宗哭诉自己的不幸,长期相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歌体。哭嫁歌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哭哥嫂、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其中不少歌词,反映现实深刻,感情强烈诚挚,语言真切自然,句式灵活,颇富有思想性歌词两句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韵,每句可换韵脚。

山歌:土家人喜欢唱山歌。其形式简单朴实,一般多为一句七字,四句一首。唱时首数不拘,总是触景生情,即兴而虽。或歌唱生活,或歌唱年景,或歌唱理想中的未来。可以说是歌的海洋。

仪式歌:土家人立新屋要唱“上梁歌”,钉大门在唱“开门歌”,丧场要唱“散花歌”(又叫散花文)。这些仪式歌都是歌唱吉祥、幸福的。它反映了土冢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民间传说

黔东北土家族的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数量也多,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历史传说,英雄人物故事,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神事。

历史传说中,以《还人头愿》故事流传最广,故事叙述了由“杀人祭白虎”转变为“梯玛”在额头上划口子以血代替杀人的经过。《香火与财神》描述了土家族人民至今还供奉的求财四官司神的原因。传说严、罗、冉、唐四人逃来印江,因烧沉香木取暖,香烟飘到南天门里,感动了玉帝,玉帝赐他们四块金砖,并封其执掌民间生财致富的官职,因此在黔东北地区,特别是印江一带的土家族,家家户户的香火上都贴“酉溪显化求财有感四官神主”或“酉溪显化严罗冉唐四官神位”,以求保佑。此外,还有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题材,如反映清初吴三桂反清故事的《落印潭和马脚迹》等。

还有诸多英雄人物传说故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在历史上不畏强暴,不怕艰辛,用智慧和力量战胜各种邪恶,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事迹。

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渴望获得粮食丰收的《狗尾草》;与贯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乌江作斗争、发明了船浆、船纤的《乌江纤夫号子》;与野兽作斗争的《猴子屁股为什么无毛》、《土家小姐智斗“毛手杆”》以及与人类疾病作斗争的《乌家姊妹》和《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等。

神话有《金刀峡的来历》、《菩萨为什么飞到梵净山来》、《太子石的来历》、《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有的反映了土家族人民要求平等,反对富人压迫穷人;有的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反对封建王朝,讴歌人民的伟大力量;有的描述了土家族地区风景优美的灵山宝地。

音乐舞蹈

音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演唱时有的还须乐器伴奏,有的边唱边舞。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锣、钹、鼓,其次是吹奏乐器,如唢呐,有的地方还吹木叶。以“打溜子”最为闻名,它由小锣、大锣、头钹、二钹、鼓五件乐器组成,有的伴以唢呐和以小锣为总指挥。“打溜子”的曲牌甚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50多种。摆手舞是其传统歌舞,称为“舍巴”,来源于古代“巴渝舞”,商末武王伐纣时,军中的巴人作战时手持坚锐的兵 器,边舞边进,勇不可挡。由此便发展成为一种摆手舞 。现在,摆手从内容上发生根本变化,涉及土家人生产 、生活的各方面。过去是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举行。跳舞时一人有圆圈舞蹈,有薅秧、插秧、扯草和古代打仗、狞猎、宫衙朝拜土王等生产生活动作,舞姿矫健,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土家族民族风采。八宝铜铃舞则别具一格,是建国前土家族由“梯玛”主持向祖先“解钱”的一种祭祀舞蹈,分坐舞和立舞两种。举行时“梯玛”身穿八幅罗裙,头包红丝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宝铜铃,动作古朴原始。此外,还有梅山舞、跳马舞、龙灯舞、蚌壳舞等,过去在土家族中也很流行。

戏曲

戏剧有傩戏、花灯戏和木偶戏等。木偶戏传入较晚,大约在清末才传入黔东北地区。花灯戏较早,巳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傩戏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由于它是以“坛”为单位进行活动的,故又称“傩坛戏”或“傩堂戏”。按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傩祭、傩舞和傩戏三个阶段,以傩祭最为古老、原始,主要是从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以求驱鬼除邪,消灾延寿,祈祷平安。傩舞不仅有供祭仪式,还伴之有娱乐舞蹈动作。傩戏则为较高层次,演出时有固定的场地,甚至还要搭成台子,每个戏都有场次,而且有很多唱本,如《安安送米》、《雪山放羊》、《柳毅传书》、《仁贵征东》、《扬家将》、《三国》、《封神》等。这些唱本戏目多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内容。据《沿河县志》记载,“跳一日者谓之‘跳神’,三日者谓之‘太保’,五日至七日者谓之‘大傩’,城乡均染此习”。傩戏的扮演者头蒙红布,身穿法衣,面戴脸壳(群众习惯称为“脸子”,即面具,其谱有:报福三郎、土地、先峰小姐、唐氏太婆、甘生、秦童、歪嘴老娘、笑和尚、开山先锋、判官、押兵仙师、关帝、周仓等二十多个),时而挥刀舞枪,时而吹牛角弄牌带。首先是“开坛”,酬神请神,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其次是“开洞”,这是整个活动的主要部分,开洞有“正戏”和“外戏”之属于较雏型的戏剧,按照剧目一场一场地登台表演。“扫坛”是演出结束时,祭祀列位神仙,然后一一送回天府神界。每个坛设有一名“掌坛师”,负责主持每次活动,一个坛少则三四人,多则十多人组成,这些人被称为“土老师”,土家语叫“梯玛”,他们既是宗教的活动者,又是扮演者,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土家族人民所尊敬。从事傩戏演出活动者也非常普遍,仅据德江县不完全统计,全县就有六十多坛,演员达三百多人。

工艺美术

黔东北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丰富多采,较突出的有纺织、印染、刺绣、剪纸、编织、雕刻、绘画等,其中,“西兰卡普”更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 、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 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 见的是“卍”字图,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 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 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关于打花铺盖的来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穿针走线,织了有100 种花朵图案的西兰卡 普。后来,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 败坏了门风,挑唆其哥,将她残害了。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打花铺盖。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妆。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 剪纸多用于刺绣临拓、贴墙、门、窗和灯笼,或盖礼品,其花样有鲤鱼跳龙门、蝴蝶戏花、凤凰穿牡丹等等,格调古朴,神奇多姿,栩栩如生。纺织多以竹为原料,以背篓、提篮、萝蔸等最为普遍,印江的伞和思南的斗笠最负盛名。建筑艺术虽受汉文化影响,但仍保留有本民族的风格。雕刻有的以石雕见长,有的也以木雕著称,如梵净山佛寺建筑中的雕刻、绘画技艺都十分精湛。

参考资料:http://kangkewei.blog.sohu.com/1312706.html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家族,现有人口5704223人,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 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 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 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 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 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 “土生土长的人”。2 0 0 0 多年 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 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 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 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 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 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 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 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白虎崇拜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 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 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 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 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 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 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 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 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 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 纹。如今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 ;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 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毛古斯”舞

“毛古斯”,土语为“拔步长”,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 迹的一种古老舞蹈。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每逢 过年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组成,为首的祖辈叫 “拔步长”,其他的是小辈儿孙。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 庭。无论辈份高低,浑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 ,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遮盖住,头上还要扎五条大棕 叶瓣子,四根稍弯,分向四面下垂。跳演至《接亲》时 ,特别要用稻草扎根男性生殖器,夹在两腿中。观看跳 演的人,没有谁认为是“丑事”,却觉得这样装扮才真 实。

“毛古斯”舞,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演出 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碎 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摇头耸肩, 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 。可歌可舞,可做游戏,玩杂耍,翻跟斗,打秋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4-25
家族,现有人口5704223人,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 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 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 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 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 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 “土生土长的人”。2 0 0 0 多年 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 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 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 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 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 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 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 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白虎崇拜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 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 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 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 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 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 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 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 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 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 纹。如今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 ;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 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毛古斯”舞

“毛古斯”,土语为“拔步长”,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 迹的一种古老舞蹈。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每逢 过年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组成,为首的祖辈叫 “拔步长”,其他的是小辈儿孙。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 庭。无论辈份高低,浑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 ,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遮盖住,头上还要扎五条大棕 叶瓣子,四根稍弯,分向四面下垂。跳演至《接亲》时 ,特别要用稻草扎根男性生殖器,夹在两腿中。观看跳 演的人,没有谁认为是“丑事”,却觉得这样装扮才真 实。

“毛古斯”舞,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演出 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碎 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摇头耸肩, 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 。可歌可舞,可做游戏,玩杂耍,翻跟斗,打秋千。但 以对�%D
第4个回答  2006-04-30
武汉这里有人卖土家族烧饼 口味不错,2元一块,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