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论点

如题所述

人性本恶论点: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人性本恶”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这个观点由战国末荀子提出。

荀子的“性本恶”观点:

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扩展资料:

在社会影响的方面,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其实,就如同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

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

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性本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8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必须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人性向善,不然只有变恶的可能。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荀子观点

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 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

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扩展资料:

人性的本质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

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由于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以此而得以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外国古代虽然未见有如中国古代就人性善恶的争论,但对人性善恶的见解又会广见于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管理学理论之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性本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13

人性本恶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扩展资料:

在名誉方面,性恶论自然是无辜的。 事实上,正如性善论不能使人们自动行善,性恶的意义不是让人们随意做恶。 在其原始意义上,性恶论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生命本能。 如果该生物要生存,它必须诞生。

既然它必须诞生,就没有必要否认它并避免它。 荀子的做法并没有逃避它。 从这个角度来看,荀子直接指的是人的本性,并且比孟子的多党论点具有更多的“人情”。 孟子的学说始于性善论,但以杨默结束。蝎子承载着性恶的恶名,但它有更多的理性。

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恶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2-04
1.从小孩子的习性可以看出,在他们还没有多少个人意识的时候,就知道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允许别人来分享。
2.人天然地就有犯罪的倾向,学好半年,学坏3天。
3.良心的功用证明人性是本恶的,因为只要人有一丝良心的敏感,他就会发现自己无法满足良心的要求,良心会向自己控告。
4.世上的法律证明人性是本恶的,因为需要这么多原则性、底线式的规条来约束人性的欲望及其膨胀。
5.从行政架构来看,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的国家腐败会越来越严重,因为这种机制相信人是好的,只是犯了错误而已,它倾向于信任自己“组织”内部的人;但是以性恶论为哲学基础的国家腐败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制度的约束,因为这种体制相信,一旦人掌握了行政权力,那么他首先想到的绝对是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在这个位置上没有任何人是可靠的,只有加强对人的监管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滥权、渎职的可能。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2-04
人性是受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会批量生产的。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孩子刚出生没有接触过环境不知道什么是恶自然没有恶意。人性本恶说的是人有了意识并接触了社会环境,所以变得恶了。这两句话不冲突,因为说的是人的不同阶段。而且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刚好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道理,那便是社会环境是坏的,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恶意的。就如同老话说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一样。当所有人都占便宜的时候,你不占便宜就等于吃亏了,你会怎么选择?同时又证明了一件事,从古至今,社会环境压根儿就没变过。为什么现在会说社会是染缸,就在于此。为什么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因为总有一个人可以占便宜。其实如果规定只能一个和尚挑水,那么不需要第三个和尚出现,两个和尚就会没水喝了。一切都在于恶的出现,改变了平衡,恶为什么会出现?因为人的认知低下素质低下。恶就是素质低下。所以有素质低的人在的地方和社会,就一定有恶存在,且大行其道,占据主流思想。所以会有人性本恶。但人之初性本善是绝对,人性本恶是相对的且受环境影响改变,环境的恶是绝对的。本质的东西还是人会被环境影响。能固守本心不变坏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人。好人通常要吃亏,叫好人没好报,能不吃亏还能不恶,叫做明哲保身。人普遍智商低,所以普遍素质低,作恶也就在所难免。这也证明了从古至今的社会状态都是一样的。所以减少人口有助于提高社会人口素质,但不绝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后面不说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