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点接消弧线圈是为了让感性电流补偿接地故障的容性电流。

请问接地故障是电流为什么是容性的?

  中心点接消弧线圈的供电系统,在电源中心点加装了消弧线圈,由于消弧线圈是感性元件,运行中产生电感电流,而电感电流的相位与电容电流的相位正好相差180度,可以互相抵消,从而减少了供电系统发生单相短路故障时流过故障点的电容电流,减少了产生弧光的可能性。

  中性点装设消弧线圈,其目的是利用消弧线圈的感性电流补偿接地故障时的容性电流,使接地故障电流减少,以至自动消弧,保证继续供电。
  通常这种补偿有三种不同的运行方式,即欠补偿、全补偿和过补偿。
  ① 欠补偿:补偿后电感电流小于电容电流。
  ② 过补偿:补偿后电感电流大于电容电流。
  ③ 全补偿:补偿后电感电流等于电容电流。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采用全补偿时,无论不对称电压的大小如何,都将因发生串联共振而使消弧线圈感受到很高的电压。因此,要避免全补偿运行方式的发生,而采用过补偿的方式或欠补偿的方式,但实际上一般都采用过补偿的运行方式,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 欠补偿电网发生故障时,容易出现很高的过电压。例如,当电网中因故障或其它原因而切除部分线路后,在欠补偿电网中就有可能形成全补偿的运行方式而造成串联共振,从而引起很高的中性点位移电压与过电压,在欠补偿电网中也会出现很大的中性点位移而危及绝缘。只要采用欠补偿的运行方式,这一缺点是无法避免的。
  ② 欠补偿电网在正常运行时,如果三相不对称度较大,还有可能出现数值很大的铁磁共振过电压。这种过电压是因欠补偿的消弧线圈(它的WL>1/3WC0)和线路电容3C0发生铁磁共振而引起。如采用过补偿运行方式,就不会出现这种铁磁共振现象。
  ③ 电力系统往往是不断发展和扩大的,电网的对地电容亦将随之增大。如果采用过补偿,原装的消弧线圈仍可以使用一段时间,至多由过补偿转变为欠补偿运行,但如果原来就采用欠补偿的运行方式,则系统一有发展就必须立即补偿容量。
  ④ 由于过补偿时流过接地点的是电感电流,熄弧后故障相电压恢复速度较慢,因而接地电弧不易重燃。
  ⑤ 采用过补偿时,系统频率的降低只能使过补偿度暂时增大,这在正常运行时毫无问题;反之,如果欠补偿,系统频率的降低使之接近于全补偿,从而引起中性点位移电压的增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5
因为,这个电流的产生是这样的:
高压线路通电后,线路对地就会有电容存在,有电容就会有容抗,电压加在容控上出来的当然是容性的电流。系统正常运行的时候,三相线路产生的容性电流相互抵消了;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候,平衡被破坏,产生的故障电流不能抵消了,就体现为电流的形式,而这个电流是容性的。
第2个回答  2012-12-13
中心点接消弧线圈的供电系统,一定是中心点不接地系统。等一个供电网络比较大时,供电线路和电缆对地产生的电容效应就会比较大,从而使得该系统的电容电流比较大。当发生线路单相对地短路时,电容电流从线路流向大地,会产生电弧火花,这不仅容易烧坏线路绝缘,而且在煤矿等一些有易爆气体的区域,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在电源中心点加装了消弧线圈,由于消弧线圈是感性元件,运行中产生电感电流,而电感电流的相位与电容电流的相位正好相差180度,可以互相抵消,从而减少了供电系统发生单相短路故障时流过故障点的电容电流,减少了产生弧光的可能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2-13
电力系统分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大电流接地系统(110kv及以上)和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小电流接地系统(35kv,10kv,6kv)。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发生线路单相接地时,接地电流通过中性点构成回路,属于单相接地短路故障。
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系统发生线路单相接地时,接地电流通过健全相导线和大地之间的“分布电容”构成回路(导线和大地之间存在电容,这一点必须理解),所以此时接地电流是“容性电流”。如果线路较长,系统比较庞大,分布电容的容量较大,接地电流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规定在接地电流大于10-15A时,要使用消弧线圈。消弧线圈接在中性点和大地之间,单相接地时中性点出现电压,消弧线圈就会形成电感电流,如此,在接地点,电感电流就会和电容电流相互抵消,从而减小接地电流的危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