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有多惊喜就有多失望(一念无明)影评

如题所述

下午终于看上了《一念无明》,虽然进场晚了点,错过了出片名前的部分,但还是很快投入进影片中。从一开始曾志伟带儿子余文乐回家掏钥匙开始,我这泪就吧嗒吧嗒掉下来。回想整个观影过程,其实我分不太清:到底是
1.电影剧本构思、台词设置上的优秀,让人看着转化为试听的影像那么日常、亲近且紧凑、却又不庸俗刻意的舒适感。
还是,2.演员的表演都突破先前银幕上留给我对他们的印象,施展更宽的演技。余文乐、曾志伟、金燕玲,包括出现过次数较少的方皓文。影片基本是以呈现每个人物“内心戏”来推动故事发展、影片进度的,因此镜头给人物的面部特写/近景也比较多。但,越是这种看起来似乎很寻找的家庭琐事(或是不幸家庭,但影片中哪个家庭是所谓有幸呢?),似乎每个人都能体会且自认为深知“不易”“责任”“主流”“爱”“信任”,并坚定自己的认知定义为“真实”(鉴定“真实与否”是“由大众态度一致、同感”的人伦理念为标准),但事实却离“真实”相去甚远的情况下,演员的演技越能彰显,具体以怎样的表演形式,尤其面部表情、情绪等,才能做到贴切到位的呈现给观众,又能让观众无缝隙的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起伏波动、(挣扎、无望、痛苦、压抑、退缩、担当…)人物内外特征(尤其男主又设置为“精神病患者”,事实他的病症并不是精神病)、因果关系,成为一件相较于其他特征影片更难演绎的事情。稍加不当,影片便呈现给人“泄菜”的感觉,堆台词、靠配乐、人物形象生硬等等。而这部影片中人物却用“理智/本体的爆发张力、无声胜有声的蜷曲、嘴角渐近的抽动、用歇斯底里的吐食取代呐喊…将那种堵在内心的“塞子”拨开、又堵上、再拨开。
3. 剪辑上除了“在切换暴躁的母亲与汽车内撒尿的父亲那段有些不适”,整体流畅且意义丰富。
4、镜头运用上,除了特写,当仁不让的是余文乐黑夜中漫跑在那条不知有多少警匪、黑帮、爱情片…拍过的街道,如今的夜晚不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而是一个被视为不正常的正常灵魂在奔跑。此处用了跟镜、长镜。情绪随之波动的同时,街道也真的是物是人非。
5、心境与城市。香港与大陆;香港社会与精神状态;人人间的冷暖;亲人从矛盾到相依的顿悟;孩童与成人;“真实”的标尺等等更多方面,都是不言自明的可以戳到泪点的依据。但这些都还不足以让我接近全场抽泣。是,从一开始曾志伟掏出钥匙又掉在地下弯腰去捡的那个表演动作开始,我想起了我爸,想起了更多。心头涌上来的掺杂的情绪让我更透彻的领悟到电影里的每个人物每个动作每个眼神和每句话。这不就是过往星星点点的日常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