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一念无明》

如题所述

《一念无明》由真实的社会新闻改编,讲述了因为母亲的意外去世,患躁郁症的儿子和曾志伟饰演的父亲不得不共同生活的故事。

对于片名,导演黄进表示 “无明就是看不到的事情,一念就是一个念头,可是一念生万念,一个念头后还会有下一个,一个念头看不清楚,可能我们一直走下去方向都是错的。戏里面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在我们相处的时候,有一些最重要的事情没有看到,就会互相伤害,可是本来我们是相爱的。”

有人将它和《海边的曼彻斯特》同类对比,但就故事悲剧而言,一念无明已经超越了海边,海边是父亲的失误造成,一念无明是弑母。海边有自我建构后的自我救赎,一念无明只有无尽的空洞和看不见头的悲悯。

本片的基调非常沉重,逼仄的空间里父和子相对无言,隔壁邻居的百态,以及追忆中疏离又粘稠的母子关系,以信仰之名肆无忌惮伤害对方的未婚妻,疏远他放弃他的各式人等……

这些人和这些关系,一次次对刚刚出院的男主进行着二次伤害。

我记得他在朋友婚礼上的发言,躁郁症患者又如何,你不能否认他其实说的是真话。

导演黄进表示,希望《一念无明》可以让观众正视过去、直面生活,“并从中找到值得我们珍惜的人和事,去疗愈我们的心灵。”但看完片子,我悲观地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好不了了。太多的痛苦,太多需要平复的伤害,而努力抗争的人终归是要回到生活里,等待一切慢慢被人遗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29
怎么说呢
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一念无明》的文章,这里节选里面的几段吧:
《一念无明》这个片名是佛教典籍中的一个术语,“无明”是十二因缘法的第一环,指的是一种蒙昧愚痴、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真相的状态。佛教认为“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是因缘法的起端,而一念无明指的正是人们由“念”产生的无明状态,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妄见生起,无明乃生。念念偏差,念念执着,念念相续,一念而万念,错误的念头最终也就遮蔽了内心的光明和本性。

影片的导演黄进在一次采访中曾经提到,自己之所以选择用“一念无明”作为片名,是希望以此呈现片中人物之间的状态:“他们都是爱对方的,他们都不是外人,电影里面我自己觉得没有外人”,但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因为无法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人生,最终却在不停地互相伤害,“他们互相伤害的时候就是‘无明’的,看不清楚他真的要做什么。”

很多人在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关注点都放在了躁郁症,我看到有不少人指责导演对疾病的呈现很肤浅。这当然是一个问题,不过我个人觉得,对于这部影片而言,心理疾病也许只是一个切入的契机,“一念无明”在这里是一个情感关系中的隐喻,导演真正想讨论的,是人应该如何应对亲密关系的问题。阿东的父母互相伤害,阿东与父母互相伤害,阿东与未婚妻互相伤害……这些原本应当是最温馨的关系,最后却成了痛苦的源头,以至于影片最大的温暖,竟然是来自隔壁房间那个头顶插着一根针的乖小孩。

另一种“一念无明”的隐喻是关于远离阿东的人们,那些友人婚礼上窃窃私语的嘉宾、超市中忙着录像的路人、互联网上人肉搜索的看客、大楼里拉着孩子阻止他跟阿东聊天的邻居……他们有着各自的妄见和成见,这些先入为主的念头让他们丧失了人对人的关怀,而只是站在远处默默地看,而这种看注定又只是一种无明,一种彼此伤害的无明。
阿东的故事是极端和个别的,但阿东的处境却是普遍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既不会处理与亲人爱人的关系,也不会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他们对待他人彬彬有礼,有礼中却带着冷漠,他们爱得如此笨拙,笨拙到甚至自我损伤。

我们是《一念无》中的每一个人,既是阿东,也是阿东的亲人,更是那些不认识阿东的陌生人。而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有用言语、用拥抱、用交流改变自己的一念万念,拨开无明的遮蔽,真正认识我们自己和他人。这无疑很难,却很必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