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铁路历史(精选简短版)

如题所述

 1、中国铁路的开创时期(1876--1893年) 

有关铁路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当时中国的爱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但这一理想由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而未能实现。在这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这就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五年后,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愚昧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早期修建铁路的阻力很大,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 

2、帝国主义争夺路权,中国铁路缓慢发展时期(1894--1948) 

(一)帝国主义在中国强行修建并直接经营的铁路 

1894年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领土上强行修建和直接经营的铁路有:俄国修奖的东省铁路,法国修建的滇越铁路,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日本于日俄战争期间擅自修建的安奉铁路。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帝国主义无视中国主权,又夺取了南满铁路支线,并于1906年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通过“满铁”疯狂掠夺中国东北地区的路权和其他权益。  (二)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铁路  

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强行修建、直接经营中国铁路以外,更多的是通过贷款来控制中国铁路。贷款控制的方式,是从获取铁路贷款权入手,然后以债权人、受托人的身份,修建和经营这些铁路。如京汉、正太、汴洛、关内外、沪宁、粤汉、津浦、广九和道清等铁路,都按此方式为帝国主义所控制。  (三)中国自力更生修建的铁路 

1905年,正当英、俄两国激烈争夺中国华北路权时,清政府决定自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会办兼总工程师。京张铁路是中国自己筹款,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揭开了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的崭新的一页。京张铁路自北京丰台到张家口,全长201.2公里经过4年奋战,1909年9月全线提前胜利完工。 

(四)风起云涌的保路运动 

1911年,清政府在帝国主义的唆使下,悍然宣布“干线国有”。这个政策的实行,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波涛汹涌的保路运动由此引发,席卷全国。10月10日,武昌城头举起了革命大旗,推翻了清政府。

(五)孙中山发展中国铁路的设想 

孙中山(1866~1925)早年进行革命时,就十分重视铁路建设。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立即颁布命令,指出:“富强之策,全籍铁路交通,拯宜从速兴筑。”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表示愿权利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 

(六)帝国主义再次掠夺中国路权的高潮 帝国主义第二次掠夺中国路权的高潮,发生在北洋政府袁世凯执政时期。袁世凯秉承帝国主义的意旨,接过清政府“干线国有”的口号,宣布所谓“同意路政”的国策。 (七)“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霸占下的中国铁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东北地区欲5,900公里铁路全部被日本侵略者霸占。日本侵略者在霸占中国东北14年间,为扩大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又先后修建新线约5,700公里。这些铁路,都是在侵略军的刺刀、鞭子下,用东北人民的血汉筑成的。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原军委铁道部改组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任命滕代远为部长,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运输生产、基本建设和机车车辆工业。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接管新解放的铁路,进行民主改革,继续抢修、抢通全国铁路,修复机车车辆、通信信号设施,支援解放战争和恢复国民经济。1949年一年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 

1950年开始,国家进入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在这期间,全国对战时临时修复通车的线路、桥梁、隧道,特别是京汉、粤汉两大干线,进行了大规模的复旧工程。与此同时,全路开始了新线建设工程,一些主要干线和关键区段相继开工,并且部分竣工通车。 

在此期间,对机车车辆工业做了调整,确定各厂产品方向,增添了设备,改善作业条件,同时修复了1,400多台机车,近900辆客车和7,000多辆货车。1952年8月1日,四方铁路工厂诞生了第一台完全由中国独立制造的蒸汽机车。 1950年6月日,全路颁布和实施了统一的《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从此彻底改变了旧中国铁路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的状况。 

4、有计划地开展铁路建设,中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式时期 (1953~1978年)     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到1980年铁路经过了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铁路部门以学习苏联和推广中长铁路经验为方针,全面改造旧中国铁路落后的管理制度。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出现了国民经济“大跃进”的形势,破坏了集中统一的领导,一度导致运输秩序混乱,设备和各项工作的质量严重下降。1961年开始经过三年调整,扭转了被动局面,并加速了西南地区的铁路建设,建成了干线12条,支线30条。三四两个五年计划时期,正值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铁路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再度遭到破坏,铁路运输曾一度陷于半瘫痪状态1976年,中国人民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动乱的十年。中国共

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出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铁路工作又逐步恢复和发展。 

5、贯彻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铁路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以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1982年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截至200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6万公里。 

根据铁路运量持续迅速增长的需要,在建设新铁路的同时,对既有铁路不断进行了技术改造以提高运输能力。在单线改造方面,五十年带曾把南同蒲全线窄轨改成标准轨距,并连同北同蒲按一级干线标准进行改建,六十年代起又对黔桂铁路进行了改造。在增建第二线方面,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完成第二线工程约4,000公里,以后又在一些干线上分段修建,其中京沈、哈大等铁路在五十年代全线建成双线。京广铁路北京至衡阳段、陇海铁路郑州至宝鸡段以及津浦铁路等的第二线也陆续修通。为了配合京广铁路北段的第二线建设,1960年在黄河上兴建了郑州黄河新桥。此外,在牵引动力方面,全国主要干线的旅客列车都已用内燃机车牵引,货物列车采用内燃机车牵引的比重也逐步提高。到1978年底,内燃机车牵引的线路达7,000多公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5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对运输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宝成线中至成都段的工程重新分段进行。首先来时修建的是从广元至马角坝绵阳段,然后建设广元到凤州段,最后完成绵阳成都段。1968年末,广元马角坝的电气化铁路开始动工,历经七年的日月,于1975年7月完工通车,全程676公里,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历史的又一传奇,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20世纪60年代中期,根据宝成线电气化铁路的运营经验,和取得的经济效益,铁道部决定:“此后若新线建设中遇到地形复杂、输送能力较大的情形,均采用电力机车牵引”,这种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线路的坡度,完善隧道建设,延长站间距离,减少了较多的设施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设的投入资本。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国铁路部于1968年3月决定建设阳安线(阳平关—安康)和襄渝线(襄樊—安康)段,并于1973年9月和1975年9月相继建设。1977年6月建成阳安线,成为我国第一条一次性建成的电气化铁路。但截止1978年,我国的电气化铁路建设依旧非常慢,二十年的时间仅建成宝成线和阳安线,合计仅约1000公里,平均每年修建约50公里。由于我国打破坚冰进行实验的初试,我国的地形复杂,铁路修建路线的坡道大、隧道多,发展才这样缓慢,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攻克难题的坚韧和耐心。
第2个回答  2021-08-27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对运输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宝成线中至成都段的工程重新分段进行。首先来时修建的是从广元至马角坝绵阳段,然后建设广元到凤州段,最后完成绵阳成都段。1968年末,广元马角坝的电气化铁路开始动工,历经七年的日月,于1975年7月完工通车,全程676公里,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历史的又一传奇,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20世纪60年代中期,根据宝成线电气化铁路的运营经验,和取得的经济效益,铁道部决定:“此后若新线建设中遇到地形复杂、输送能力较大的情形,均采用电力机车牵引”,这种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线路的坡度,完善隧道建设,延长站间距离,减少了较多的设施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设的投入资本。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国铁路部于1968年3月决定建设阳安线(阳平关—安康)和襄渝线(襄樊—安康)段,并于1973年9月和1975年9月相继建设。1977年6月建成阳安线,成为我国第一条一次性建成的电气化铁路。但截止1978年,我国的电气化铁路建设依旧非常慢,二十年的时间仅建成宝成线和阳安线,合计仅约1000公里,平均每年修建约50公里。由于我国打破坚冰进行实验的初试,我国的地形复杂,铁路修建路线的坡道大、隧道多,发展才这样缓慢,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攻克难题的坚韧和耐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