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什么

A 先导性 B 感染性 C 权威性 D 针对性

为什么不选B呢?不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吗,父母的为人处世肯定对孩子有感染教育的啊??麻烦各位给出解析,谢谢。

知子莫如父 春秋时,越国宰相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子人,被楚国判了死刑,决定秋后处决,范蠡闻讯,急忙准备了千两黄金和一封书信,叫小儿子到楚国请他的结拜兄长——楚国宰相帮忙。 大儿子听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就问父亲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不让他去。范蠡对他说:"如果派你去,你二弟必死疑;只须小弟去了才能救活你二弟。"大儿子一听更不服气了:"同样有礼物,有书信,为什么我就办不成?"范蠡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去,临行嘱咐他无论事情能否办成,礼物千万都不要带回来。长子刚一起身,范蠡就叫小儿子买了一口棺材,随后到楚国去接他二哥的尸体回来。 范蠡的长子到楚国后,急忙拜见了宰相,呈上了礼物和书信。第二天,宰相便以楚国将有天灾为借口,上奏楚王释放在押的死囚,以免除灾难。楚王听后便下旨大赦天下。范蠡的大儿子听说弟弟已经获释,心想:何必白白丢掉这千两黄金,便又回到宰相那里取回千两黄金。楚国宰相非常恼怒,于是又对楚王说:"大王大赦天下,本为消灾,岂料有人说我受了范蠡的贿赂,为了范蠡的儿子才提议大赦。如果放了他民愤难平。"楚王听了,就下令斩了范蠡的儿子,等到人头落地的时候,范蠡小儿子运的棺材正好赶到。 范蠡为何能料事如神呢?原来,他的长子是在贫困时期出生的。从小历尽艰辛,深知钱财得来不易,而小儿子却是他发达后出生的,向来挥金如土,对千两黄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所以他知道大儿子一定办不成这件事。 事后,人们常说:"真是知子莫如父啊!"
所以说明只有父母是最了解子女的,所以答案应选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01
我觉得父母是子女一生的导师,ABCD都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质。如果只有一个选择项,那么个人觉得选A。子女最先接触到的老师是父母,最了解的也是父母,所以选A。至于B,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相对比在家时间长,老师、同学都在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影响时间长、影响源相对广吧。
第2个回答  2011-09-03
四个答案都选。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同时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所以父母对于孩子具有先导性,同时也感染着孩子。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所以孩子从一出生就对父母产生了依赖和信任,父母的言行自然具有权威性。而父母又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如果父母能理性的分析孩子的一言一行,那么就一定能做到针对性。因此父母和孩子就某种程度来讲,应该是最亲密的朋友。
第3个回答  2015-10-27
答案是D

我做过

父对子,母对女
第4个回答  2015-06-27
都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