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根本不像,为何还是能抓到罪犯?

如题所述

古代的通缉令,上面除了罪犯的姓名、性别外,最主要的就是画像,不过这个画像与很大的漏洞,首先画师不可能正好见过罪犯,只能根据描述来画,准确度低。其次辨识度低,如果罪犯长得大众脸,刚好又有跟罪犯撞脸,那岂不是冤枉好人!

画像毕竟不是照片,遇到特征不明显,又刻意调整发行改变服饰的人,基本就失效了,为什么官府还是能够很快抓到罪犯呢?其实窍门并不在画影图形上,而在这三点中!

第一:身份证

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就在秦国发明了贴身照,后来又出现了僧侣游方时用的度牒,商家、学子外出用的路引等,这些都是古代的身份证明,没有这些住店都住不了。在讲究宵禁的古代社会,大晚上就你一个人在外面溜达,不抓你住谁。所以还不文书上的画像作用并不大,主要就是让各地的铺快知道要抓的人叫什么、男的女的、哪里人,这样稍加盘查就能查到。那有没有可能造假呢?难!古代又没有那么多办假证的,仅凭个人技术很难从材质、字体等方面造出一个以假乱真的身份。

第二:保甲

保甲同样是商鞅的首创,也就是以保为单位实行连坐,一保里出了罪犯必须及时举报否则全保连坐。遇到有陌生人不好意思,马上会有朝阳群众上来问:老乡,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啊。古代人口流动非常有限,很难见到陌生面孔,即便出了行踪不明的人,也必须送交官府盘问否则会遭严惩。

第三:悬赏

设定了不搞奸的惩处,当然也要有告奸的奖励了。春秋时楚平王拘捕伍子胥,就曾悬赏五万石粮食,宋朝也曾明确规定:昭天下有能杀人者悬赏钱五万。明朝的规定更绝抓到重犯直接授官,而且罪犯的全部财产奖励给举报人,在如此严厉的社会制度下很少有人会包庇罪犯,况且这么优厚的悬赏,也难免不让人动心,全民监控下抓个人恐怕也没那么难。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发布通缉令能够抓到罪犯的原因,喜欢的话点赞、关注、收藏一下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