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劳动教育的三种课程形态

如题所述

第一类,是在教学计划中素质教育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中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包括劳动教育通论课、劳动专题讲座等,其本质是有关劳动的理论课程,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少有上手环节,因而并非完全的劳动教育课程。
第二类,是动手的劳动教育相关实践课程,包括探究式、项目化、综合性和创新性劳动实践活动,也包括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创作特色鲜明的艺术课程。在这类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相结合的课程中,专业教学中要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和劳动教育的内容,实现劳动教育总目标。
第三类,是高校基于学科、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渗透到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等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呈现为融合课程。例如人文、社科类专业可以推广服务性学习,发挥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理工类专业可以结合专业实验、生产实习、科技竞赛等,建构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的专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劳动能力与素养,强化敬业、诚信、创新、奋斗、合作、奉献等新时代劳动精神。
隐性课程中劳动教育的体现形式也可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校园内劳动教育实践,包括以体力为主的劳动,例如宿舍、食堂、教室和校园卫生维护、绿化、安保;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劳动,例如各类助研、助教和助管;校园内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如导游、秩序维护、展览讲解等。
第二类,校园文化机制建设,要大力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与劳动相关的社团活动,举办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还可在全日制学生群体中增加具有真实劳动经历的学生,经由朝夕相处以影响同学成长和劳动价值观形成,塑造大学整体氛围和价值观。
第三类,社会真实劳动机会拓展,鼓励全日制学生在学期间,在校外参加实习、实训、调研和科学研究,参加真实、有报酬的勤工俭学,参加校外公益志愿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工地、商场、物流、医院、公共卫生防疫等劳动场所,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等公益服务场所;鼓励全日制学生中断学籍(休学),在间隔年从事真实劳动,包括参军、支教、创新创业等。政府机构需要率先行动起来,增加政府实习生比例,这是真实管理劳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