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辩理解需不需要共情复盘

如题所述

我本人是觉得理解需要共情的,但是这场辩论赛我站反方。

理解不需要共情

1.没有办法感知情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理解是否会出现问题。针对这一点,不能感知情绪的人会理解不了一些事情,这本身就是不准确的,就不同的人而言,在很多事情上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这些人只是较社会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看是让别人理解不了的,但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他们就是理解了,你不能否认理解,你只能说他们理解的结果出现了偏差,以至于结果不是大多数人所认知的。

2.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事物是否共情我们是有选择性的,就理解本身而言,我们理解一件事物并不需要去共情,例如,你现在听我说的每一句话,你需要的是客观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而不是共情。再举个例子当刚出生的婴儿大哭时你需要怎样和他共情?这个时候医生需要的只是利用学过的相关知识去找出他大哭的原因,以此来对症下药,这是理解。理解不应该被窄化。

一直说理解需要共情,那么如何共情?怎么共情?共情的定义又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所以为的共情不也是自以为是的理解而已吗?人的共情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两面性的,在某些方面是可以让事情朝着正向发展的(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解读等),在某些方面又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共情反社会人格等),所以我们否认理解需要共情。共情只是在某些方面加深了理解的程度。

3.反方四辩的结辩说“理解不需要共情,理解需要的是成长”看到弹幕很多人都在反驳这个观点,甚至觉得这句话说了还不如不说,对此我呢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从生理角度的成长来说,不成长我们就没办法理解,刚出生的婴儿他的身体各个机能在还没有发育完全的时候,你想让他说话,他是不可能理解的你的意思的,他甚至不知道你的行为叫做“说话”,这是成长对理解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再来说一说心理角度的成长,这个范围相对来说就更加广泛了,甚至都没有办法给出一个明显的界定,但要按我的想法来说的话,当我们在年龄到达某一阶段,而行为思想还滞留在上一阶段的时候,这时,当我们反馈给外界一个正向的,趋近所处年龄这一阶段的行为时,家长们可能就会说“你懂事了”,此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成长了”。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成长了,所以反映出我们是对一些事情做出了更好的理解。

记得有句俗语讲“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对共情最贴近的一次诠释吧,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就不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吗?我们就不会感恩父母吗?当然不是,所以,这种尊重师长,感恩父母的行为,我想可以归结为教育的重要性(这里我指的是广义的教育而不是狭义的学校教育),教育的过程中即使没有共情,有父母的言传身教,有老师的以身作则,有社会舆论的正向传播就可以让孩子在没有到达共情阶段,就可以理解父母的辛劳,当然了这也是我个人比较片面的理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