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传作物白绢病的病原有哪几点?

如题所述

1.分类地位

白绢病病原为一种真菌,有性阶段为真菌界担子菌门的Aethalium(Athelia)属的罗氏阿太菌(A.rolfsii),同物异名为罗氏伏革菌(Corticiumrolfsii)。无性阶段为小核菌属的罗氏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由于有性世代不常发生,所以一般放在半知菌门研究。

2.形态特征

担子棍棒形,形成在分枝菌丝的尖端,9~20μm~9μm,顶生小梗2~4个,长3~7μm,微弯,上生担孢子。担孢子亚球形、梨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平滑,基部稍歪斜,5~10μm.5~6μm。菌核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2.5mm,平滑而有光泽,初为白色,后变为黄褐色。菌核外层为较紧密的细胞组成的皮层,细胞色深而小;内部灰白色,由多角形的拟薄壁组织及中心部疏丝组织组成。无性世代不产生任何孢子。

3.生理与致病性分化

该菌产生α-淀粉酶,β-淀粉酶、β-半乳糖苷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果胶酶、β-(1,3)-葡聚糖酶和甘露糖酶。这些酶的存在与造成腐烂有密切关系。

不同地区病菌形态有一定差异,但无致病性分化。

4.生态特性

病菌可在土壤表层营腐生生活。菌核萌发与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42℃,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5℃,在10℃和40℃不生长,在0℃死亡。菌核在-10℃仍可存活。菌丝生长最适pH3~5。菌核在pH2~5萌发率最高,在pH7以上萌发受抑制。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最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50%~60%和20%~40%。在C/N比较高的黏壤土中,菌核萌发率与死苗率均高。菌核抗逆性很强,在室内可存活10年,在田间干燥土壤中也能存活5~6年。但在灌水的情况下,经3~4个月即死亡。菌核通过牲畜消化道仍能存活。尿素及其他氮化物如氰氨化钙、硝酸铵、氯化铵、硫铵等均能抑制菌核萌发。尿素及氰氨化钙更能杀死菌核。土壤中的微生物如哈兹木霉菌(Trichodermaharzianum)和一种镰刀菌(Fusariumventricosum)等能释放脲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气,杀死菌核。

5.寄主范围

此菌能侵害100科500多种植物,包括草本与木本植物。重要作物如茄科的番茄、茄子、辣椒、烟草和马铃薯;豆科的豆角、大豆、菜豆和花生;葫芦科的南瓜、西瓜和甜瓜;十字花科的油菜;禾本科的玉米;蔷薇科的苹果和樱桃,以及向日葵、黄麻、棉花、菊芋、魔芋、菱角、白芍、白术、玄参、薄荷、茉莉、菊花等经济植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