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烧了以后,为何左宗棠和曾国藩反应不同?

如题所述

圆明园,这是一个被称为万园之园清朝皇家所拥有的园林。

圆明园旧址

一、兴建圆明园

圆明园建造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皇帝在紫禁城里关太久了,想找个环境舒适,风景优美的地方散散心,而这个离紫禁城十几公里的地方非常合适。

圆明园所在之地早在清朝以前就有很多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在这里新建楼宇,当作自己避暑散心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们也挡不住这好地方,1707年开始建造皇家园林。

之所以叫圆明园,是因为这园林的建造目的是康熙帝送给儿子爱新觉罗·胤禛的赐园,而“圆明”正是他儿子的法号,所以就取了这么个名称,圆明园的牌匾还是康熙帝亲笔题的。

圆明园老照片

后来他儿子继位,当上了皇帝,又对这个园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按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改造,甚至增加了很多办公用的地方,目的就是能够长期在这里办公,而不仅仅是小住几日。

再后来乾隆皇帝也非常中意这里,他又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了改建,并且在边上新建了一个长春园,把万春园也并入一起。

这样圆明园其实就是三个园合并而成,因而也叫圆明三园,一般简称圆明园。

旧址

二、规模宏大、珍宝无数的圆明园

圆明园占地350公顷,也就是3.5平方千米,这样简单看数字不明显,如果和400米跑道围成的标准足球场相比较,一个标准足球场长105米宽68米,面积7140平方米。

一个圆明园的面积有49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多,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园林,园林内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之多,各种办公、休闲、娱乐、景观设施一应俱全,比紫禁城那高墙围起来的地方可舒服多了。

正是因为这里舒服,皇帝们喜欢来这里,而且还不耽误办公,所以这里也是长期待的地方,所以历位皇帝都放了很多奇珍异宝,各种自己喜欢的古玩字画,各种瓷器,反正你能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这里都有。

“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里写道。

圆明园在清朝各位皇帝历经150余年的经营下,已经闻名世界。

三、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皇帝跑到热河躲避,留下一个亲王议和,这让英法联军为所欲为。

断壁残垣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里面的一切让他们目瞪口呆。

1860年10月7日,英法联军司令部下令士兵们自由抢劫三天,圆明园的劫难开始了。

不知道有多少宝贝被他们抢走,不知道有多少他们无法带走的宝贝被他们摧毁。

不计其数的古玩字画、古董、丝绸、象牙、铜器、瓷器、珠宝等等,都没有了,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国外的博物馆里。

断壁残垣

1860年10月18日,把这里抢劫一空的英法联军,居然派遣4000余名士兵,把整个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熄灭,这就是火烧圆明园事件。

把圆明园彻底毁了以后,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

四、曾国藩怎么看圆明园被烧

那么在京城发生这么重大的事件,手握重兵的曾国藩正在干什么呢?

太平天国

1860年,曾国藩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英法联军进军北京的时候,曾国藩正在围攻安庆,而且也接到了北京的求救信,但他没有去派兵解救。

他听从了当时还是他手下的李鸿章的主意,给北京回了封信,表示一定派兵来救,其实是一个缓兵之计。

因为曾国藩认为,英法联军进军北京目的只是教训一下清政府,那点利益而已,因为那时候杀了几个他们的使者,而不会对清政府的根基造成伤害。

而太平天国这些人则不一样,他们要的是推翻清政府,两者的目的不一样,而且当时自己战事正急,一撤兵的话,前期的工作就白费了。

在加上曾国藩也是一个和洋人接触比较多的人,他也是洋务运动的推进者,而洋务运动 ,离不开和洋人的合作。

曾国藩的这种思想在他后来写的笔记中有体现:

“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英法联军在咸丰10年8月打入京城,火烧圆明园虽然有错,但他们没有毁我们祖先牌位,没有动摇我们大清社稷根基,这还是值得肯定的。

再者眼下他们正在上海、宁波等多处地方帮助我们攻打太平天国的人,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帮助,是有德于我的。

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他们的大恩大德,而去计较他们的一点小错误。

这就是曾国藩对圆明园事件的一个态度!

#曾国藩#

五、左宗棠痛恨洋人

和曾国藩的态度想比,左宗棠却是因为这事对洋人恨之入骨。

据史料记载,左宗棠在得知圆明园被毁以后,“悲愤不已,不得安眠”,但只因当时自己还只是一个在湖南一代有点小名气的人,手上没权没兵,所以也只能是气的睡不着而已,没有其他办法。

后来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能,左宗棠慢慢成长起来,也因为增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出人头地,破了围困杭州城的太平军,当上浙江巡抚。

当时清政府成立了一支中法混合军,里面是法国人占大多数,他们的武器先进,都是洋枪洋炮,来协助平定太平军。

年轻时

这也是曾国藩所记录的,“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

左宗棠一直反对这种做法,但又阻止不了,就让更多的中国士兵接受他们的训练,使用他们的武器,学习他们的先进地方,之后于1864年把这中法混合军解散。

后来左宗棠升任“两江总督”,就到上海巡视,当时的上海到处都是洋人的租界,他们也是强势的很,很多中国人受尽欺负。

光绪8年,左宗棠第一到上海巡视工作,当时的洋人租界就表示,如果你们要经过我们的租界,必须提前通知我们并得到我们的同意,不然不允许你们带武器进入。

但堂堂左公并不理会,他带领数百名亲兵,在经过租界时,特意命令手下,刀剑出鞘,火枪上膛,我们是中国人,走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要威武,还要看你洋人脸色,笑话!

就这样,租界的洋人们也是惧怕左宗棠,也不敢下令去阻止,甚至告知他们的巡捕,千万别去招惹左宗棠以及他们的手下。

左宗棠

不仅英法的洋人们不敢惹左宗棠,俄国的洋人也同样不敢,当年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俄国要求割让伊利并签订《中俄伊利条约》,后来因为左宗棠的反对,俄国居然同意删除修改了很多不平等条约。

另据《清史稿》记载,有次左宗棠进京续职,因为左公对洋人的态度已经无人不知,在京城的洋人也是早有耳闻,他们听说以后,连夜拆除了很多私下乱搭乱建的小教堂,“尽数自毁,唯恐触怒左公”。

左宗棠就是这样一个让洋人胆战心惊的中国军事家、政治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因为当时他们的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地位不同,所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不相同,左宗棠当时还比较年轻,义愤填膺,这也是他成长的动力,为以后成为清末的著名人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2个回答  2021-03-12
英法联军虽然在火烧圆明园上犯了错误,但并没有破坏我们的祖碑,也没有动摇我们清国的根基,目前他们在上海宁波等地帮我们攻打太平天国,对我们都有帮助,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大恩大德,总是计较这些小错误,这是曾国藩对圆明园事件的态度。与曾国藩的态度相比,左宗棠是因此而讨厌洋人的。当左得知圆明园被毁时,他“义愤填膺,睡不着觉”,但由于他当时只是湖南一代的一个小名人,手中既没有权利,也没有士兵,只能气得睡不着觉,没有别的办法。
第3个回答  2021-03-12
主要是他们的理念不同,对待列强的处理方法有差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