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正确把握教育规律

如题所述

一、现状调查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包括入园、晨间游戏、晨间谈话、喝水、盥洗、入厕、教学活动、游戏、进餐、午睡、午点、离园等环节。在整个一日活动中,我们所谓的生活环节——入园、喝水、盥洗、入厕、进餐、午睡、离园,(也有人把它称为过渡环节,集体活动、集体游戏之间转换、过渡的环节),占据了幼儿在园一日活动50%以上的时间,撇开其它不谈,光从时间上来说,我们也能看到它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大家都很清楚生活环节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仍习惯于把生活环节单纯地看作是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要,是对身体的保育,而忽视了蕴涵其中的教育因素,忽视了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把生活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片面地看成管理手段,而忽视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环节的师生关系上,重视教师“管”的作用,忽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因此,需要重新认识生活环节的价值,研究其中的保育、教育因素,切实提高生活环节的质量。
在组织这次活动之前,我从老师们那里做了一份简单的调查,从回收的调查表上看,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生活环节有助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指导;
2.生活环节的重点就是培养良好的常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对情感培养涉及甚少,只是在来园、离园时提到了礼仪教育;
…… ……
生活环节,看起来都是些简单的细节问题,但是这些细节问题却都是十分重要。这不仅仅在于它的过渡作用,还在于它可以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其他组织形式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络互动,更在于它本身可以独立地发挥积极的教育价值。
从这些问卷上,我们不难发现,我们重视了生活环节的一部分教育因素,也忽视了另外一部分的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幼儿情感的培养,良好的情感培养不是一句话、一堂课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影响、渗透的。比如:为他人服务的情感;关爱他人的情感……这些都受成人、同伴、环境的影响,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生活环节更是达成这些隐性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生活环节的特点
生活环节指的就是幼儿入园、喝水、盥洗、入厕、进餐、午睡、午点、离园等环节的活动。从幼儿的角度来说,生活环节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它有利于幼儿自主自律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教师进行现场思考和活动调整。因此,我们应将“生活环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而不是作为一种需要加以消极避免。生活环节中一般会存在两种需求:一是教学活动组织与安排的需求,这一需求一直以来都处在显性的位置,大部分的活动安排都是从这一需求出发的;二是幼儿身心的需求,在传统的生活环节中,这一需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改进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树立新的生活环节价值观
观念决定人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只有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生活环节的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活环节活动的质量。
1.破除单纯的保育观,充分认识生活环节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
幼儿的身心是一个整体,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成人不应只看到生活环节的保育价值,而应充分认识生活活动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活环节的活动对促进幼儿身体正常生长发育,使其具有健康体魄的作用不言而喻。成人在每一个生活环节精心地照顾幼儿,及时满足他们正常的生理、心理需要,使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这对于促进智力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活环节的活动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产生思维、发展思维往往要在活动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事物进行。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包括伙食营养、卫生保健等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包括一切需要幼儿操作、生活自理方面的技能。在学习知识、发展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发展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表达能力。
生活环节的活动对幼儿品德教育的作用十分突出。这是由于《规程》中提出的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饮食、睡眠、有规律地生活、自己的事自己做等)、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和在公共场所的卫生习惯)的任务,必须结合生活环节的每一个环节来完成;同时,由于幼儿年龄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必须结合最近的、最具体的甚至是与本人直接需要相关的事情进行才有效。因此,寓德育于一日活动之中是幼儿园德育的基本途径,而生活环节的活动与幼儿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活动中反映的都是他们最基本的需要,因而他们的表现最真实,最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收到实在的教育效果。
生活活动中也孕育着美育因素。培养幼儿的健康美、仪表美、心灵美、行为美和良好的性格和个性,在生活环节中随时可以进行。
生活活动中蕴涵着多方面的保育、教育因素。成人只有充分认识生活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价值,才能在重视保育的同时也重视相应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破除狭隘的管理观,充分认识生活活动中“养成教育”的价值。
在生活活动中,成人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及培养良好的生活常规来管理、教育幼儿,其根本目的不在于“管住幼儿”,而在于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可见幼儿期的养成教育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从幼儿生活的特点看,幼儿离开家庭到幼儿园过集体生活,需要养成群体意识。例如,在生活环节中要能适度地等待;要能轮流、谦让、分享;能约束自己,不干扰、影响他人;会在有困难的时候求得帮助,同时理解、谅解、帮助他人;有礼貌地与人交往;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这些习惯需要在教师持之以恒的培养和幼儿自身的多次反复实践中养成,且一旦养成则终生受益。
从幼儿的年龄特点看,幼儿的行为正处在由无意性向有意性转化的阶段,生活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应有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要求。幼儿不但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样做,还要逐步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洗手时不把水甩在地上,以免小朋友滑倒和增加保育老师拖地的负担,从中进行按要求做事、关心他人、尊重成人劳动的教育,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导之以行,使幼儿自觉、主动地按常规去做,逐渐养成自律习惯。这种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对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生活环节中,管理是手段,养成是目的。成人要充分认识养成教育的价值,从一点一滴入手,重视养成教育。
3.破除守旧的主宰观,充分认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
在生活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获得身体、心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自身活动的结果。但是成人往往认为幼儿年龄小,而忽视他们的力量,忽视发挥其主体作用。因而在生活活动中尽可能由成人想、成人做。由于包办代替和过度养护,造成幼儿习惯听命于成人,常常表现出对成人的依赖和期待。如流着鼻涕、淌着汗都不知道擦,吃饭时没发给勺子(或筷子)就坐等看别人吃等等。这样培养出的人缺乏主动精神和自立能力,不符合社会的需要。
应该看到,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幼儿教育也应遵循这样的要求;同时应该看到,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理、心理发展基础,他们是有能动作用的人。因此成人在生活活动中不但要认识自己该想什么、做什么,更要研究幼儿(特别是今天的幼儿)能想什么,做什么。幼儿能够自己想的,就让他们自己想;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在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如能主动适时地提出并实现自身的合理需求;积极自觉地按要求进行各项活动;在自我服务方面,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还不能独立做的事有做的意识、尝试做;注意发现并尝试解决生活活动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与制定常规制度;在集体生活中有主人翁意识,学做值日生,为他人服务,参与监督和管理等等。这样,使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这对他们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既有主体意识又有主体能力的人极为有益。
树立新的生活环节价值观,是提高生活环节活动质量的前提。我们了解“一日生活皆游戏,一日活动皆教育”。
(二)创新组织,有效利用生活环节的积极作用 
1.适时延长生活环节
对于生活环节的处理,单一的压缩并不能完全适应幼儿身心节奏的转化,教师需要适时延长生活环节,这不仅能给幼儿自由活动和释放个性的时间,同时也能给教师实现生活环节教育价值的机会和时间。
(1)自主选择活动
幼儿渴望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能宣泄出来,自己的意愿能说出来,他们渴望教师能给予这样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愿望就如春天的植物生长需要广阔的空间一样重要!于是,我们在每日晨间活动后安排了一段自主活动时间,让幼儿自由地给植物浇水、说悄悄话……教师的刻意安排改变为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不同个性、兴趣的幼儿提供了空间。
在适当延长的过渡环节中,自主选择的方法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适合的,中大班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用自主选择活动的方法,将教师的刻意安排改变为幼儿的主动活动。这种自主的活动为不同个性、兴趣的幼儿提供了空间,使他们有发展和展示的时间,同时,也使一日活动的安排少了一些刻意和制度化的安排。
(2)故事与游戏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延长了一部分的过渡时间,让经过集体活动的幼儿能有自由活动的时间,但这样处理后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幼儿沉醉在这一小块的时间中,使下面的环节很难进行。于是教师将故事和游戏等方法引入其中,来吸引幼儿兴趣,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过来,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活动。
(二)调整作息时间,融合生活环节
我们通过调整作息时间,使活动之间互相融合,尽量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生活环节(见表二)。
作 息 时 间调 整 前 后 对 照 表

调 整 前

调 整 后

晨间锻炼

7:30--8:00

晨间活动

7:30—8:00

晨间谈话
喝豆浆

8:00--8:30

生活活动

8:00—8:30

早操律动

8:30--9:00

早操律动

8:30--9:00

集体活动

9:00--9:40

集体活动
区域活动
游戏活动

9:00—10:40

区域活动

9:40--10:10

户外活动或游戏

10:10--10:40

餐前活动及午餐

10:40—11:30

餐后散步

11:30—12:00

午餐活动
午睡活动

10:40—2:00

午睡活动

12:00—2:00

起床、点心

2:00—2:45

点心、游戏活动

2:00—3:45

集体活动

2:45—3:15

户外活动或游戏

3:15—3:45

离园活动

3:45—4:15

离园活动

3:45—4:15

从调整前后的作息时间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调整前的时间表中,每个活动都有比较严格的时间规定,一日活动的整体时间被切分为小块;而调整后的时间表中,比较突出的是版块式的时间,将可以合并,可以由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融合,避免环节频繁转换带来的不必要的过渡时间。它的优势在于:
(1)增加弹性的时间,给教师灵活组织教学的机会。
版块式的作息打破了原有的一次完成一件事情的严格的时间表,增加了弹性的时间,给教师和幼儿比较大的自主权,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班级中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自行安排活动的次序和时间长度,而不必有顾虑,有利于教师真正从幼儿身心转化节奏的角度来灵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位置。
(2)拥有自我安排和分配的时间,利于幼儿的自主调节。
版块式的作息增加了整体的时间,使幼儿拥有了“长时间完成一件事情”和“跨时间完成一件事情”的可能性,打破了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事情的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在板块式的作息中,教师要讲究变通,仍要运用游戏、音乐、故事等方法与技巧,让板块之间的过渡环节模糊、软化,边缘互相融合。
(三)低结构活动中弱化过渡环节
生活环节对于幼儿的一日活动来说是边缘的、不稳定的,从时间上来说也是非常短暂的,经常界于两个活动之间。因此,我们依据生活环节的这一性质,采用了弱化的方法来处理过渡环节。也就是说,将集体活动从高结构转化为开放的、低结构的活动,使前一活动顺利、自然过渡到后一活动中去,使过渡环节与其他活动没有明显的区别。
四、相关思考
1.注重对幼儿行为观察
教师要十分注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可以根据幼儿行为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引导,以便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有所发展,让幼儿体验好的生活习惯带来的好处。
2.注重随机教育
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活动,可以看作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教师将寻常一日生活中的每一环节与幼儿的发展目标有机联系在一起,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中,多给幼儿一些操作、体验、互动的机会,少一些包办代替、灌输方式,关注幼儿的语言、动作,情感、自我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3.注重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做到言传身教,尤其是对于天性好模仿的幼儿来说,不管是正确或是错误的,只要是直观形象的,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为此,我们从教师自身做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幼儿做表率,这样会对幼儿习惯的养成、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的观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寻找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使一日活动成为一个教育的整体,丰富了幼儿的各种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品德一经养成,幼儿将会受益终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02
用教育学和心里学的知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