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达新环境后会水土不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5-30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282期文/无常奉天玉插图/东方夜未眠)

提起关羽,没有人会感到陌生,他是刘备麾下的大将,不但与刘备情同兄弟,还对刘备忠心耿耿。当初刘备为曹操所败,生死不明,被曹操生擒的他,先被拜为左将军,尔后又被封侯,最终却在为曹操立下大功之后,拜书辞别,前去与刘备会和,如此看来,他对刘备的忠义,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他对汉室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很多人认为,他对汉室也是忠心耿耿的,在这一部分人眼中,既使真实历史上,没有“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一事,他也是汉室的忠臣,并以曹操为他表封的爵位为论据。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也就是说,他的爵位是汉寿亭侯,很多人认为这个爵位的断句方式为“汉/寿亭侯”,持这一说法的人,多受罗贯中所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影响。因为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却道曹操为云长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使张辽赉去。关公看了,推迟不受。辽曰:据兄之功,封侯何多?公曰:功微不堪领取名爵。再三推却。辽赉印回见曹公,说云长推辞不受。操曰:曾看印否?辽曰:云长见印来。操曰:吾失计较也。遂教销印匠销去字,别铸印文六字:汉寿亭侯之印,再使张辽送去。公视之,笑曰:丞相知吾意也,遂拜受之。”

简单来说,就是曹操本来表封关羽为寿亭侯,并为他铸了印信,他推辞不受,曹操令人在大印上加了一个“汉”字,他便接受了。这一说法并非罗贯中原创,而是一直以来就有流传,例如宋朝之时有人伪造了“寿亭侯”印,明初所建关庙则作“寿亭侯庙”。可是认可之人颇多,这一说法便靠谱吗?小编认为不是的,理由如下。

一、彼时封侯,皆不加朝代

熟汉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得知,“亭”是指等级,毕竟在古代“五家为领,四领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彼时受封的侯爵,除了关内侯之外,大多为乡侯、亭侯等,例如张飞曾先后为新亭侯、西乡侯,诸葛亮为武乡侯,马超为都亭侯等等,都没有在前面加一个汉字,其他朝代封侯,也没有将国号加在爵位之前,刻于印信之上的。

二、此爵位是曹操为其表封的,而非擅自封赏

史料中明确记载,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架空了汉室,但是他表封关羽为侯时,还是走了过场的,而非擅自封赏,也就是说这一爵位是名义是汉室授予他的,而非曹操,根本不必多此一举。再说了,当时的关羽,仅是兵败被曹操擒回来的,虽然曹操待他极厚,但是他也没有提条件的资本,所以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

三、确有汉寿这一地名

如果不按上面的停顿方式,将汉当作朝代名,这个爵位应该读作“汉寿/亭侯”,其中汉寿应为地名,那么当时有没有汉寿这个地方呢?答案是有的,清代学者考证后认为,汉寿是荆州武陵郡的一个属县,原本名为索县,在东汉时期改为了汉寿,而且汉寿这一地名至今依旧可考。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关羽虽是忠义的化身,但是他的忠义是对刘备而言的,在那个乱世中,匡扶汉献帝代表的汉室,并非他的人生目标,所以他不可能专门让曹操在印信上,为他加一个“汉”字,历朝历代以来也没有类似的做法。甚至在现在刊行的《三国演义》中,这一段落也被删除了。所以,关羽的爵位是“汉寿/亭侯”,而非“汉/寿亭侯”。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