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中国只有两个半圣人,半个圣人是怎么一回事?

如题所述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都十分有建树。而在某一个领域内做到极致的,我们通常会给他封个“圣”,比如“诗圣”杜甫,“武圣”关羽,“画圣”吴道子等等。

但如此多的让我们应接不暇的“圣”里,都仅仅局限在各自的领域内,却无人能被称为“全圣”,或者说我们更加熟悉的“圣人”一词。如果“武圣”是指在武道中做到极致的人,那么“圣人”自然就是指在做人的整个方面都做到极致,屹立于众英雄之巅的人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高标准,在我国的许多评价上,整个中国历史上仅仅出现过“两个半”圣人。一个是我们都熟知的孔老夫子,一个是心学巨子王阳明,而剩下的半个,则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曾国藩

为什么孔子与王阳明都是完整的圣人,而偏偏曾国藩是“半个”呢?这就得从评价圣人的标准来看了。孟子曾经有言:“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这就是评价圣人的一种标准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各方面都充实有一定造诣就是美,而一个人不仅自己美还能够将这样的美展现出来为人熟知就是大,而大到能够教化万民、化育万物时,就可称之为圣了。

此外,还有“三不朽”的标准。《左传》中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个要求,并且在三者上都能经久不衰,是为不朽。而在这三方面都能做到“不朽”的,就能被称之为“圣人”了。

孔子不必多说,他受万人敬仰,其身边的学生都对他十分敬重,首先“立德”上就没什么问题。在“立功”上,孔子光是首开私塾,大搞教育并提倡“有教无类”上,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功绩了,这使得春秋时期开始,各国各家就重视人才培养,兴办学堂,使得“百家争鸣”,推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思潮盛世。

而在“立言”上,孔子更是儒家的创始人,其“仁”的核心思想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上至天子下到百姓的所有华夏子孙,为整个中华民族奠定了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其“仁”的思想以及各种言行,依然是人们尊崇的对象。

孔子完全做到了“大而化之”的境界。可见尊孔子为“圣人”完全没有任何问题。至于王阳明,他生于公元1472年,是明朝最杰出的思想家。在德行上,魏禧评价说他是三百年内在德行上的第一人,可见王阳明之至善,备受人之推崇。

在立功和立言上,王阳明先后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理论,创立了“阳明心学”。他的理论学识大破了当时依然僵化的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过于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使人的价值被不断贬低,社会失去了朝气。

而王阳明的出现不仅使明朝重获生机,并且他的思想一直传承下来,还影响了几乎整个东亚文化圈,也做到了“大而化之”,称为“圣人”也实至名归。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1838年即高中进士,后来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一面从1861年时就致力于洋务运动救亡图存。蔡锷评价他说,曾国藩带兵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宽厚仁慈,可见曾国藩在“立德”上已经十分优秀。

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之后,曾国藩也积极参与其中,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做出了极大贡献。1865年,在他的努力下,还完成了江南制造总局的建设,极大增强了晚清军事力量。曾公一生勤勉,功绩卓著,在“立功”上也十分可圈可点。

但曾国藩被称为半个“圣人”,最终就是输在了这个“立言”上。我们现在回顾下来看,对曾国藩的印象就是清朝将军、洋务代表,对曾国藩在思想上却没有什么记忆。实际上曾国藩对程朱理学研究颇深,但却并未局限于程朱理学,他同时也研究宋明理学以及阳明心学,并且在这些领域颇有造诣。

可曾国藩1838年才踏入仕途,紧接着就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而后又是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平定叛乱之后,曾国藩又立马投入洋务运动之中,到1872年时就因病去世了,是在没有空闲时间好好著书立传,将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

也正是曾国藩没能成功“立言”,做到“大而化之”,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半个圣人”。但此三者绝对都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品行和功绩,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瞻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