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课堂

如题所述

  好课堂包括以下几点:
  1、富有生命的课堂。"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2、富有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中表现为:"师生精神放松,形体自如、个性突出"。"活力"尊重人身心需要,"活力"赋予各种交往、互动以积极的开放的意义。
  3、和谐互动的课堂。和谐互动的意义就在于对每个个体生命价值、特殊才能,个性差异的肯定与尊重。在课堂中表现为:所有的孩子都在交流、在欢笑、在表演、在思考、在争辩、在给予、在索取、在书写、在创造。教育成为人一生最大的享受。
  4、充满关爱的课堂。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人活得就不像个人,爱使教育成为真善美的乌托邦,爱使学校成为真实的人的学校。而爱更应该是"生命化教育"课堂的主基调,是一切理念的情感基础。
  5、张扬个性的课堂。实施"生命化教育"使鲜活的个性得以张扬。课堂上,他们不再死守"老师即权威论",而敢于跟你争个面红耳赤,敢于向你说"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1、富有生命的课堂。"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2、富有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中表现为:"师生精神放松,形体自如、个性突出"。"活力"尊重人身心需要,"活力"赋予各种交往、互动以积极的开放的意义。 3、和谐互动的课堂。和谐互动的意义就在于对每个个体生命价值、特殊才能,个性差异的肯定与尊重。在课堂中表现为:所有的孩子都在交流、在欢笑、在表演、在思考、在争辩、在给予、在索取、在书写、在创造。教育成为人一生最大的享受。 4、充满关爱的课堂。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人活得就不像个人,爱使教育成为真善美的乌托邦,爱使学校成为真实的人的学校。而爱更应该是"生命化教育"课堂的主基调,是一切理念的情感基础。 5、张扬个性的课堂。实施"生命化教育"使鲜活的个性得以张扬。课堂上,他们不再死守"老师即权威论",而敢于跟你争个面红耳赤,敢于向你说"不"。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5-27
一堂好课应具有以下特点:
1、 和谐的心理氛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容易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我们往往不容分说地抢占了课堂的制高点,拥有绝对的话语霸权。这种教学霸气,常常带给学生一种内在的压抑和不自信,往往导致学生思索和言说的空间大大减小,学生就只能够跟随他、模仿他,而不能超越他。而一个高明的教师,他所要做的不只让学生佩服自己,更应让学生能够超越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需要在课堂上提倡一种充满民主、欢愉和尊重的课堂氛围,多些轻松、幽默、欢声笑语,少些严肃、呆板和责难。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享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主动探求知识,不时地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每位学生的创造潜能和个性品质才都得以全面充分的展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都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他们相信自己,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这样的课堂才会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是一堂好课最基本的特征。
2、 精心的设计指导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优势,以及学生的特点自主策划每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按照一套现成的教学设计去教学,就与以前的机械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对实践新课程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一堂好课要能凸显教师个人鲜明的教学特色。同时,一堂好课也离不开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不可能如教师预设的那样流畅,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抓住时机,哪怕是三言两语的导言,一个小小的提问,一句轻轻的点拨,一张图片的展示,都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困惑中得到解脱,迷惘中找准方向。 好的指导是学生学习路上的“航标灯”,是通向成功的“加油站”。
3、 有效的参与互动。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好课除了看教师的教学外,还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看在课堂中是否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是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即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了各项学习活动。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主要体现在二方面:第一,体现在参与的广度上,即在课堂中要确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只是少数人参加。苏霍姆林斯基在评价一堂好课时说道,那位任课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下面听课的教师竟然情不自禁地举起手来要求回答。进入了这样的境界,难道还不是好课?你坐在这样的课堂里,不管你水平高低,都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并且都能有所悟,有所得,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第二,体现在参与的深度上,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能为了参与而参与,不能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而应该通过参与给学生带来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堂好课应当有学生的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能认真地倾听、合作、交流、分享。而不是教师单独表演、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也就是说,在一堂好课中,学生的“动”是全方位的,既有外“动”,也有内“动”,而关键是要有内“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一种欣欣然,跃跃然,忿忿然的状态;有豁然开朗的欢喜,也有偶有所悟的私语;有思想的碰撞,有情感的交融。
4、 丰富的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要能生成新的知识技能,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自主地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促进认识的发展。一堂好课要能在问题中穿行,在问题中出击,在问题中“生成”新的问题。亚里斯多德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疑惑的萌生,才会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才能生成新的智慧,如果我们的课堂都把“有问题”的孩子“扎扎实实”教化成“没问题”的学生,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是多么神圣而可怕!所以,有人说“成功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带着句号走出课堂,而是让他们带着感叹号(成功)与新问号(渴望)走出课堂。”一堂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现和人生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