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是什么意思啊?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是什么意思啊?急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注释:

愤:指想了却想不明白。启:启发,提示。悱:音“匪”,指能说却说不清楚。发:本来指把箭发射出去,这里指给出答案。举:列举。隅:音“于”,角度,方面。反:做出推论并回答。则:就。复:再,接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526823.html

第2个回答  2009-10-11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第3个回答  2009-10-14
孔子说:“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却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启发;如果不是能说却说不清楚,就不要告诉他答案;如果给学生举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却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就不要再教给他更多的东西了。” 按语文教材翻译的不知道可以不?
第4个回答  2009-10-18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198357.html?si=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