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满意度对员工敬业度对工作绩效有调节作用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11-13

调节作用是研究X对Y的影响时,是否会受到调节变量Z的干扰;比如开车速度(X)会对车祸可能性(Y)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关系受到是否喝酒(Z)的干扰,即喝酒时的影响幅度,与不喝酒时的影响幅度 是否有着明显的不一样。结合自变量X和调节变量Z的数据类型,调节作用共有四种情况,分别如下:

自变量X和调节变量均为定类数据时,使用进阶方法的双因素方差完成分析。另外三种情况直接使用问卷研究->调节作用可完成分析,可通过选择参数设置‘调节作用类型’即可。

数学模型可拆分成3个,分别说明如下:

模型1:自变量为X,因变量为Y;其意义相对较小(有时候直接忽略此项);

模型2:自变量为X和Z,因变量为Y;模型2仅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调节变量Z;此模型的意义也较小(有时候也可直接忽略此项);

模型3:自变量为X,Z和X*Z,因变量为Y;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交互项;此为核心模型,如果交互项(X*Z)呈现出显著性,则说明具有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的检验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为:模型2到模型3的变化过程中,F 值变化是否呈现出显著性,如果显著则说明具有调节作用;第二种方法为:查看模型3中交互项的显著性情况,如果说呈现出显著性则说明具有调节作用,反之说明没有调节作用,SPSSAU建议使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检验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研究时,并不要求模型1中X对Y会产生显著影响。所以模型1基本无意义;当显示没有调节作用时,可以通过模型1查看X对于Y的影响情况。

    调节作用的第一种检验方法即查看模型2到模型3时,F 值变化是否呈现出显著性;如果显著,则说明交互项有显著性;如果不显著,则说明交互项不具有显著性;这是检验的理论思想。但此种检验的问题在于,如果自变量或者调节变量为定类数据,即进行虚拟变量处理时,无法检测具体那个选项情况下呈现出调节作用。因此SPSSAU最终建议使用第二种检验方法即直接查看交互项的显著性,用于判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

SPSSAU的操作如下:

从上表可知,调节作用分为三个模型,模型1中包括自变量(X),以及控制变量1, 控制变量2, 控制变量3等3个控制变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调节变量(Z),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交互项(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乘积项)。

针对模型1,其目的在于研究在不考虑调节变量(Z)的干扰时,自变量(X)对于因变量(Y)的影响情况。从上表格可知,自变量(X)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t =1.745, p =0.083>0.05)。意味着不考虑调节变量(Z)的影响时,X对于Y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关系,此种情况依旧进行接下来的调节效应研究即可。

调节效应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查看,第一种是查看模型2到模型3时,F 值变化的显著性;第二种是查看模型3中交互项的显著性,本次以第二种方式分析调节效应。

从上表格可知,X与Z的交互项呈现出显著性(t =2.225, p =0.027< 0.05)。意味着X对于Y影响时,调节变量(Z)在不同水平时,影响幅度具有显著性差异,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值为0.108,即说明X对于Y的影响时,Z起着正向调节作用,具体可通过接下来的简单斜率图进行查看。

如果使用第一种检验办法,即查看模型2到模型3的变化显著性,从上表可知:模型2到模型3时F 值变化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F =4.953,p =0.027 < 0.05),也即说明具有调节作用产生。两种检验方法结论保持一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