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的含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1
问题一:如何理解“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大多数专家学者倾向于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T.W.舒尔茨和G.S.贝克尔的对人力资本概念的表述。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人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人力资本是一种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之所以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它是未来收入或满足、或未来收入与满足的来源”。因此,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本定义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使用者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劳动能力,是以一定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为表现形式的非物质资本。一般地,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这种界定包含了如下几方面的涵义:
(1)人力资本并非指劳动者本身,而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等。
(2)人力资本的获取或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必须经由有意识地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才能形成。
(3)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能力,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作为资本具有生产性。
从这样一种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得到人力资本所具有的特点:首先,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人力资本与其载体是一时一刻也不能够分开的,这是人力资本与其他一切形式资本的最本质的区别;其次,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再次,人力资本能够为其所有者和使用者带来收益,体现为一种收入能力。

问题二:首次运用人力资本概念的学者是谁 首次运用人力资本概念的学者是舒尔茨。
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并对经济发展动力做出全新解释的是舒尔茨。他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同时,他发现工人工资大幅度增长中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解释。他将这一部分归功于人力投资的结果。于是,舒尔茨在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学说,其中心论点就是,人力资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同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作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 ”,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所谓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一种资源总称。它的最主要特点是人力资源天然属于个人,可以交易。而企业,就是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契约关系。

问题三:人力资本理论的具体定义 根据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本管理,即: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问题四: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意义 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自然成了现代管理的核心。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不仅是发展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更是一个现代人充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措施。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意义是:1.通过合理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并且指出:人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 = 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2.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最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查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只需发挥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个人的饭碗。但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其潜力可发挥出80%-90%。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发展,最终目的都要落实到人--一切为了人本身的发展。教育和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实际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可以从三个层面,即国家、组织、个人来加以理解。“科教兴国”、“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国家的方针政策,实际上,谈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只有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有效的管理,一个国家才能繁荣,一个民族才能振兴。在一个组织中,只有求得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有效开发人才等,才能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针对个人,有个潜能开发、技能提高、适应社会、融入组织、创造价值,奉献社会的问题,这都有赖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即国家和个人来谈人力资源管理,而是从中观层面,即针对企业组织来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因此,更为关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企业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里,认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企业决策层。人、财、物、信息等,可以说是企业管理关注的主要方面,人又是最为重要的、活的、第一资源,只有管理好了“人”这一资源,才算抓住了管理的要义、纲领,纲举才能目张。2.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不仅是被管理的“客体”,更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如何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并为企业组织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永远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课题。3.对一般管理者。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是一个“万能使者”,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一个“决策、引导、协调”属下工作的角色。他不仅仅需要有效地完成业务工作,更需要培训下属,开发员工潜能,建立良好的团队组织等。4.对一个普通员工。任何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自己适合做什么、企业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念是什么、岗位职责是什么、自己如何有效地融入组织中、结合企业组织目标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人生等,这是每个员工十分关心,而又深感困惑的问题。相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会为每位员工提供有效的帮助。

问题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意义 1.从人力资本的要素和效率的生产功能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机理。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它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从生产过程角度看,它具有要素和效率两个方面的生产功能。前者是指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或投入要素。后者是指人力资本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其途径是:
(1)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自身的生产效率;
(2)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可以提高其它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一方面直接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它又通过促进科学和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科学和技术进步依赖人力资本的提高,而技术进步是人力资本规模收益率不下降或者提高的根本原因。可见,经济增长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增加(李建民,1999)。
2.从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和外部效应来分析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包括知识进步的需求效应、收入效应及替代效应三个方面。知识进步的需求效应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有用的新知识要求新形式的物质资本,或者是要求新的劳动技能,甚至这两者都十分需要。人力资本投资的知识收入效应是指受过教育、培训具有更多知识与能力的人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因为他们具有更高的分辨力,能随时随地抓住投资获利的机会。人力资本的知识替代效应首先表现在我们能够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人力资本在各种要素间相比较,其补充和替代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正是知识的替代效应,可以克服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与“原生劳动”之不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替代效应还表现在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消除了物质资本等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不利影响。
罗伯特・卢卡斯认为脱离生产、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的是一般性的知识,这些人力资本能产生内部效应,即对投资者本身的生产率的贡献。通过“干中学”获得的是专业化知识,这些人力资本能产生外部效应,又叫溢出效应,即对投资者以外的要素的生产率的贡献。重要的是外部效应,使人们的平均技能水平或人力资本水平可以在人们之间传递,其结果是不仅提高自身的生产率,还增加了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生产率,并产生了生产中的递增收益。用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解释技术进步,说明经济增长是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结果。认为知识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而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来自fx678财经频道。
随着新经济的兴起,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人们认识到人力也是一种资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将是任何经济实体中最重要的资本,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为人才创造成长的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力资本,并大力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

问题六: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之区别
慧聪网 2005年8月26日8时2分 信息来源:hc360慧聪网
这两个概念是有点泛滥的舶来品,虽然在国外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在国内――既便是正在“实践”的许多企业和正在研究的许多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本文禀着争鸣总是越多越好的想法,愿再添一乱,为最终的共识尽些许力量。
中国在进入市场化的改革以后,企业内部关于对“人”的认识和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几年,“人力资源”的概念被引入中国,无论是管理学界还是企业界都对这一崭新的理念趋之若鹜。然而,当国内企业对“人力资源”概念刚刚开始接受的时候,“人力资本”又拍马而来。这两个概念仅一字之差,从字面上不容易区别出本质上有什么不同,更不容易作出伯仲优劣的判断。
事实上,“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管理观念都是产生于美国的经济、管理学成果。与许多经济、管理学上的方法和概念一样,“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还没到最终区分出孰优孰劣的时候,甚至这可能根本就不成为一个问题。它们各有适用的环境,同时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别。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之区别的经济学解释及其意义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区别首先在于将“人力”视作“资源”还是“资本”。对于资源与资本的差异,可以从一个实例入手。
2000年北京出现了11次沙尘暴天气,科学家发现沙尘主要来自内蒙古,内蒙古草原的沙化是根本原因之一。而草原沙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草原作为畜牧资源被过度利用而缺少养护。改革开放以后,内蒙古的畜牧业开始打破“大锅饭”,转而采取类似于种植业“包产到户”的政策。但不同的是,农民不仅得到了庄稼的产权,也得到了土地的使用权;而牧民只得到了畜群的产权,牧场的产权(包括其中的使用权)则完全归“国家所有”。这样政策的导致牧民只在乎放牧的直接收益,而不考虑草场的“成本”。换言之,草场对于牧民来说,只是可利用的资源(而非资本),草场的损益与牧民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牧民在决定是否扩大它的畜群的时候,只需要考虑边际收入是否大于每只羊的单位变动成本即可,即当“边际收入>单位变动成本”时,牧民就有扩大畜群的动力。事实正是如此,它的后果是草场的严重退化和不可持续发展。因此有经济学家建议汲取农业的经验,把草场的使用权从国家下放到牧民,将草场从牧民“外部性”资源变为牧民的“内部性”资本。如此,在牧民的成本支出中就会多出一个固定成本(草场的成本),牧民在计算他的投入产出的时候就必须考虑草场的损失的机会成本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即只有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包括边际固定成本)+机会成本”的时候,他才会有扩大畜群的动力。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力从“资源”到“资本”的转变也具有相似性。当企业将人力视为外部的资源时,它不会有动力去考虑员工在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在工薪基本为常数的情况下,只要满足该员工的边际贡献>0这个条件即可。从理论上说,企业有足够正当的经济学理由为了追求最后一分钱的经济利益而妄顾员工 “过劳死”的可能性。
这种机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对社会整体而言,这些发生在员工身上的成本并没有完全显示在企业经理心目中的“会计帐本”上,企业对人力的使用有着只考虑显性成本(工薪),而不计隐性成本(员工额外付出)的倾向,这是给社会总资源带来的第一重浪费;另一方面,员工额外付出的很大一部分(比如健康损耗)转移到社会福利的户头来支付。社会福利作为一种公共支出,它的使用效率必然是偏低的,这是给社......>>

问题七:金融学意义上的人力资本 现代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对人力资的投资,切实把握人才资本投资的方向和重点,获取高效能的投资回报。在我国,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虽不断增强,但国有经济的滑坡及国有企业长期大面积亏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造成国有企业困难的原因究竟何在因此,在现阶段,针对我国的国有企业展开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方面的探讨,将更具研究价值和深远影响。

问题八: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该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中国的教育现状欣欣向荣。但在过去20年教育投入是不够的。1995年中国各级 *** 的教育支出大概占GDP的2.5%,同时在很长时间内中国的实物投资额(例如在楼房、基础设施和机器设备的投资方面)都比较高,占到了GDP的30%以上。在美国,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的比重分别是5.4%和17%。同期,日本的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是3.6%,菲律宾是3%,世界的平均水平是5.2%。1995年中国的教育投资比重是比较低的。从1991年到2002年,中国 *** 在教育上的投资比重从2.5%增长到3.3%,有所增长。同时,非 *** 的教育投资增长较快,从3.3%增长到5.2%。2003年中国 *** 在教育上的投资占到GDP的5.3%至5.4%,物质投资占到GDP的50%以上,与其他国家相比,的资金投入到物质上。人力资本投资的好处是最根本的,回报也是最大的。我所说的人力资本不仅包括学校的正式教育,还包括其他使人获得一些技能的投入和训练。当前,中国教育资本投资的增长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较低,与中国的物质投资相比就更低,而且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不平等现象,例如地域和城乡的差异。这种不平等导致了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低,回报收益受损。一个更加平衡的教育投资会促进经济发展,并会减少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果不断提高私人投资的比重,就会大大促进人才教育。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教育市场和劳务市场是分开的,但实际上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开放的劳务市场,一个有效的借贷市场,能够有效地把资源引入培养,在劳务市场中减少各种限制,最终促使人力资本的费用降低,为 *** 省下不少的资金。下面简要回顾一下人力资本和技术。一条很显然的规律,一个人如果接受了教育就会有技术,能做很多事情,能很快适应这个变化的社会,并有效行使社会功能。我不需要重复表明中国发展有多么快,应该认识到有技术的劳动力会给中国发展带来益处。按照世界标准,中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比重还是比较低。为了适应中国变化,为了进一步维持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为了扩大劳务人员开放,就需要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资料显示,黑龙江省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87%,北京是20.49%,上海是15.07%,可以看出中国人才市场分配不平衡。就全中国而言,这个比重也是相当低的,只有4.7%。在美国这个比重是25%至30%。不断引进新技术,就需要有技术、受过教育的人来操作。一个经济学的原理是要获得人力资本投资和实物资本投资最好的回报,就需要平衡,在各个地理领域方面都需要投资平衡。问题是中国在人力资本上投资不够,一个地区的投资比另一个地区的少,整体的教育投资比其他国家少。中国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公众对教育的投资很少,资金主要来自 *** 。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投资有较大差异,教育形式也不一样。2001年中国教育投入资料表明,北京每个学生的教育费用近1万元,而有的省份只有1000多元,是北京的六分之一。因为地理位置不同,所以教育投资有很大变化。北京和上海的GDP高,相对在教育上的投入就要多,而GDP不太高的地区教育投入较少,可以看出出生地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政策,应该改变“出生在一个较富裕的地区获得较高的教育投入”的现象。同时,即使在同样富裕的地区, *** 在教育投入上的比例也极不相同。下面,我们来讨论依靠私人投资促进教育,这一点对解决不公平和低效益的教育非常重要,但需要谨慎对待。如果收学费,就能有的资源用在教学上,但这需要有一个良好借贷体系的建立,学生将来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来偿还这笔钱,需要注意城乡家庭在教育费用上的不平等。从1999年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支出费用表上可以看出,城市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是1......>>

问题九: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了怎样的经济含义 含义:投资意味着获得一些可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增加其净利润流量的资产。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和收益与物质资本投资相比较而言都更为复杂一些。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模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模型。
首先,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就是关于贴现的问题。
贴现:将未来的货币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即为现值,这一过程便称作贴现。
假如当前利息率为10%,某人现在借出去1元钱,则此人在一年后可得1.10元钱,其中的1元钱是原来的本钱,0.10元则是利息。如果用一种通用的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则为:
B0×(1+r)=B1  (1)
这里,B0表示货币的当前价值,B1表示当前货币在一年后的价值,r为利率。(1+r)意味着不仅可收回其原值或本金,还要加上利息。如要表示货币在两年后的价值,则可由公式(1)类推出:
B0(1+r)(1+r)=B0(1+r)2=B2 (2)
于是可得到通用公式,即一定数量的当前货币在n年后的价值:
B0×(1+r)n=Bn  (3)
公式(3)是表示如何推算一笔钱在未来某一时间的价值的,如果我们要将未来一笔钱折算为当前的价值,可以把公式(3)稍加变换即可得到我们需要的贴现公式:
Bn/(1+r)n=B0  (4)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假定,人们在进行教育和培训选择时都是以终身收入(分散在若干年里的收益 *** )为依据来对近期的投资成本和未来的收益现值进行比较的。
我们将现期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总成本用C来表示,只要将未来收益的现值与现期成本进行比较,我们便可以知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否值得。即当且仅当以下公式成立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是值得的:公式:B1/(1+r)1+B2 /(1+r)2+ B3 /(1+r)3+…+Bn/(1+r)n>C (5)
其中,r表示利息率或贴现率,公式左侧表示人力资本一生中历年收益贴现后的总和。
结论:只要r为正值,未来收入就会被进行累进贴现。r越大,则未来收入的现值就越低。
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衡量上面的公式是否能够得到满足。
一是现值法,即首先规定r的值,然后再比较等式两端的数值是否能够使公式成立。
二是内部收益率法,通过使收益现值与成本相等来求出r的值,然后再将这种收益率去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如银行利息率)加以比较。如果最高贴现率大于其它投资的报酬率,则人力资本投资计划是可行的,否则就不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