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关于教育的生动一课,你听懂了吗?

如题所述

      电影《驴得水》荒诞不经的故事背后,是关于教育的两个问题:一是畸形教育的恶果,二是“唯金钱论”下教育体制的杀伤力。
  铜匠这个角色是影片中的受教育对象。他本是一个文盲,但是经过孙校长、张一曼、周铁男、裴魁山四位知识分子的“熏陶”,他不仅读书识字,还学会了几句英语。不过,这一场“临时抱佛脚”的教育,其动机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轨道——四位老师担心领空饷的丑事东窗事发,急吼吼培训铜匠以假扮子无须有的吕得水老师。在张一曼老师的“睡服”之下,一张白纸的铜匠一夜之间来者不拒地吸收了“现代文明教育”,以致于在铜匠老婆找上门来泼张一曼时,铜匠爆发出了“革命性”的怒火,他的男性尊严被唤醒,独立人格被点燃,这可以看作是教育的力量。

  到这一段止,四位老师做了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结果似乎也皆大欢喜:孙校长维系了学校的正常运营,张一曼、周铁男、裴魁山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可惜,他们只想到了开头,却没有预见到结尾。铜匠——这枚被种植在畸形教育恶土上的嫩芽露出了罂粟花般狰狞的笑容。在和四位知识分子上半场较量中,铜匠显然处于绝对弱势,沦为其玩弄的对象,在肉体与精神上全方位被骗。可是一旦他的“人性尊严”被知识启蒙唤醒,就如潘多拉打开了魔盒,在下半场中,铜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针见血辨析出整个局面的态势,巧妙地与特派员结盟,在教室里完成了一次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疯狂反扑。知识分子在新崛起的被教育者面前不堪一击。校长女儿孙佳说了一句点题的话:“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同样适用于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4

      片中,教育部特派员反复提到“知识分子的脾气”。孙校长是和稀泥最没脾气的,周铁男是最有傲气的,裴魁山是最有文人气也最有铜臭气的,张一曼则是知识分子里自由灵魂的代表。这一群知识分子在下半场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表面上是被铜匠所击败,本质上却是败在了对教育体制的彻底绝望。当周铁男向特派员点明铜匠的真实身份之时,他怎么能料到,特派员根本就无所谓真假,他关心的只是因为吕得水老师的存在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至于教育公理、知识分子的节操等,根本就无足轻重。

       他们只想到了开头,却没有预见到结尾。铜匠——这枚被种植在畸形教育恶土上的嫩芽露出了罂粟花般狰狞的笑容。在和四位知识分子上半场较量中,铜匠显然处于绝对弱势,沦为其玩弄的对象,在肉体与精神上全方位被骗。可是一旦他的“人性尊严”被知识启蒙唤醒,就如潘多拉打开了魔盒,在下半场中,铜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针见血辨析出整个局面的态势,巧妙地与特派员结盟,在教室里完成了一次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疯狂反扑。知识分子在新崛起的被教育者面前不堪一击。校长女儿孙佳说了一句点题的话:“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同样适用于教育。

第2个回答  2017-11-04

       特派员这样的态度,是对以周铁男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的绝杀!变本加厉的是,特派员用枪杆子把本来傲气卓绝的周铁男收拾得俯首称臣,张一曼被逼疯,裴魁山沦为墙头草,孙校长身心俱焚。

       有这样的特派员作为教育体制的代表,知识分子眼前只剩下无敌的深渊,教育体制已经被金钱腐蚀、溃烂掉,振兴教育,不过是乌托邦的口号。影片结尾,孙校长、周铁男、裴魁山看似不改初衷的加油鼓劲,其实是自欺欺人的表现而已;倒是张一曼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可以看作是知识分子最宝贵的清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