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的渣画工,是怎么逮捕到犯人的

如题所述

古时的通缉令又称海捕文书,上面的主要内容除了罪犯的姓名、性别外,最重要的就是画像了。但是这个画像就像上述故事中的画师一样,不可能正好看过罪犯的样子,只能通过描述绘画罪犯的样子,准确度很低。如果遇到相貌特征不明显而且还故意调整发型和服装的人,基本是失效的。所以古代的官府并没有打算依照一个画像就抓住人,而是靠一下三点:
一、身份证
别惊讶,古代其实也有身份证的。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就在秦国推行了一种照身贴,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僧侣游方时用的度牒,商贾、学子外出用的路引等。这些都是古代的身份证明。没有这个东西,住店都住不了。在讲究宵禁的社会,大晚上一个人在街上溜达,肯定一抓一个准。所以那个画像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有人就有疑惑,那这个东西有没有可能造假哪?有的,但是在古代,这些东西制作的水平很高,难度很大,所以造假肯定有,但是不多。
二、保甲
保甲依然是商鞅发明的制度,也就是以保为单位实行连坐制度,一个保里出了罪犯必须及时举报,否者全保连坐。如果一个地方出现陌生人,马上就会有人围上去询问身份信息。古代人口流动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一个地方的人基本都认识。如果有行踪不明的人,必须马上送到官府盘查,否则就会受到严惩。
三、悬赏
既然有不告发的惩罚,那就有告发的奖励了。春秋时,楚平王追捕伍子胥,就曾悬赏五万石粮食。宋朝也有明确规定,诏天下有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明朝的规定更爽快,抓到重犯直接授官,而且可以获得罪犯的全部财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