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执行死刑都是“秋后问斩”,为何其他季节不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1-30

因为古人认为春天和夏天是万物生长和发育的季节,不适合斩犯人。春天人们忙着耕种,在春夏斩犯人有可能会影响一年的收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也说皇帝的做法也应该配合一年四季。春夏是赏赐的好时候,而秋冬更适合行刑,所以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都是秋季霜降后才进行。




隋唐以后,大案要案一般需要朝廷复审,死罪应由皇帝决定还要反复报告后决定。在古代,死刑的审查和执行也相当严格。那些随便就杀人的情况大部分只发生在电视剧中。而且真正的问斩时间也不一定必须是秋后的,也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明清时期,又加入了“秋审”和“朝审”制度。每年霜降后的第10天,三法司和三品及以上的高级官员聚集在一起,对死刑犯进行会审,这被称为“朝审”。8月中旬对各省死刑案件的审查被称为“秋审”。经过朝审和秋审死刑案件分为四类,即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除

当然,除了秋天,古人更注重于午时三刻执行判决。午时三刻差不多就是中午12点左右,这是影子在地上最短的时刻。根据古人的说法,这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候。这个十恶不赦的重罪犯选择在此时执行死刑,并以旺盛的阳气镇压死刑,这使得他甚至不可能在死后变成鬼魂。

这也应该是古人选择在“午时三刻”执行死刑的最重要的原因。总而言之,古代人出于迷信的原因和时间的考虑都重视死刑,这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所以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的意义其实都是古人总结而来的,体现了我们文化的深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