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11月21日,吴三桂杀掉不肯顺从于他的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打着“先皇三太子”的幌子,发布兴明讨清的檄文,并致信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和台湾郑经,邀约一起进攻清朝。
这就是著名的“三藩之乱”。
吴三桂的确是明朝的山海关总兵。但他在1644年打开山海关,放进如狼似虎的清军,之后又全力追杀明朝军队和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并杀死了永历帝。由此,人们对吴三桂深恶痛绝。
不过,这次吴三桂起兵反叛清朝,仍然得到了相当多汉人阶层的积极响应。
1674年3月,耿精忠在福州响应。1674年5月,郑经联合耿精忠起兵。1676年2月,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发动兵变,响应吴三桂。此外,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追随吴三桂起兵。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提督王辅臣叛于宁羌。
根据清廷事后一份统计显示,吴三桂起兵后,各省布政使以下共有523 名文职官员投靠吴三桂。
一时之间,四方震动,人心惶惶。
正是在无数明朝文武官员的响应和归顺下,吴三桂起兵后进展非常顺利,队伍从3万兵力急剧增加到30万。吴三桂从云南起兵,随后攻占了贵州、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甘肃、陕西,加上耿精忠占据的福建和尚之信占据的广东,全国内地18个省,吴三桂就占据了一半,与清朝隔长江而望,俨然拥有半壁江山。
然而,吴三桂并没有高兴太久。当吴三桂进入鼎盛阶段后没多久,便逐步衰退。1678年,吴三桂病死后,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了他的位置,但只过了3年,清军就杀进云南,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就此平息。
曾经占据半壁江山的吴三桂,为何最终功败垂成?分析一下,大致有三点原因。
一、从政治上讲,吴三桂从来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
吴三桂在起兵之初,政治目标非常明确,是兴明讨清,而且打出“先皇三太子”的幌子,这是比较有效的策略,也为他争取了许多汉人阶层的支持。可是,吴三桂并没有坚持,当他率部抵达岳阳后,就尝试着与清朝议和,准备划江而治。这种做法出尔反尔,让他失去了一部分人心。
更臭的是,当吴三桂的议和被康熙皇帝拒绝后,他自知时日不多,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这说明吴三桂起兵,是为了他的个人私欲,与兴明讨清没有一毛钱关系。因此,大伙儿都不愿跟随他了。这样一来,仗还怎么打?
二、从军事上讲,吴三桂没有及时渡过长江,直捣黄龙。
吴三桂在起兵之初,进展神速,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到了湖南,并攻占了岳阳。这时候,如果吴三桂能迅速渡江,凭借长江之险,掌握军事主动权,挥师北上,将能扩大战果,一举攻下京师,也不是全无可能的事情。
就算吴三桂不渡过长江,也可以顺江而下,攻占江苏、浙江等江南地区,切断清朝的粮草、赋税重地,也必将给清朝重大打击。
但是,吴三桂这两件事都没有做,而是饮马长江,翘首北望,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这使得清朝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从而反扑过来,剿灭了吴三桂大军。
三、吴三桂的“猪队友”太多。
吴三桂军事指挥能力是比较强大的,因而在起兵之后,胜多负少,战绩骄人。我们完全有可能相信,只要吴三桂保持这种势头,不需要太久的时间,就能够将清朝赶出京师,回到山海关外。
可是,无奈吴三桂的“猪队友”太多,拉了他的后腿。
——在尚可喜、尚之信父子方面,尚可喜效忠清朝,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属于典型的两头下注,两不吃亏。
——在耿精忠方面,耿精忠盘踞福建多年,拥兵十余万,实力不容小觑,可他在清军的进攻下匆忙投降,使得清军能够集中力量进攻吴三桂。如果耿精忠能坚持一年半载,局面一定不会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惨不忍睹。
——在郑经方面,郑经与耿精忠联合时,不思进取,反而向耿精忠要地盘,索要漳州、泉州,导致他们进行了一年的内讧。后来双方和好,却冲突不断。后来,耿精忠正是在清军和郑经军队的围攻下,才宣布向清军投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