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超前教育?

如题所述

担心孩子会输在起点,于是,家长们开始了你追我赶的“超前教育”。
但是,超前教育真的能让孩子赢在当下,赢得未来吗?

德国在1970年就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对比实验。他们选择了100所幼儿园,其中,50所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其余50所幼儿园则以传授知识为主。之后,持续观察这些孩子的学习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超前教育的孩子的学习优势最多只能保持到小学四年级,四年级后成绩大幅度下滑,并且在数学和阅读方面劣势明显,情感和社交能力方面也比不上同龄学生。

俞敏洪曾经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一棵树,浇了大量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了后期会衍生病态。
慢慢来,放弃鸡娃,放下焦虑,孩子才能成长地更加健康。
01
超前教育,伤的是谁?
有研究发现,超前教育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1967年,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David·Weikart教授对68名贫困儿童进行了研究。他把孩子分为三组,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学习:
● “游戏型”幼儿园;
● “混合型”幼儿园,会引入更多的学习和游戏的项目;
● “学术型”幼儿园,更多地教授孩子知识。
在最开始,“学术型”幼儿园的孩子成绩的确很好,但是,这种优势慢慢地就消失了。
随后的几年中,研究人员分别在孩子们15岁和23岁时跟踪了他们,发现这两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学术上没有明显的区别。
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只是:社交和情绪特征。“学术型”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发生“不端行为”的数量是其他孩子的两倍;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和小伙伴一起玩的过程,除了放松身心、增强体魄之外,也是孩子获得情绪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锻炼观察力和判断力的过程。
一味地强调知识学习,一定会挤占孩子发展其他能力的时间。

相比课本上的知识,孩子的软实力,包括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规划的能力、协同配合的能力等才是他们今后成长成功的重要基础。
儿子班上的一个同学,就是提前上了一年的学习补习班。刚上小学时,非常优秀,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神童”。
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的成绩开始下滑,也显现出了男孩子调皮、淘气的特性,上课做小动作,作业马虎粗心,缺乏专注力,常会因为一点小矛盾和小朋友打架,于是,请家长成了家常便饭。
他的爸爸在一次聊天中感叹:“其实,我儿子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我就不应该让他提早学,直接在幼儿园多玩一年多好。”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者都相信:童年是孩子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好时机。过多过早的学习会减少他们自由玩耍的时间,还会增加孩子罹患焦虑和抑郁症的概率。
超前教育,安慰的是家长,伤害的是孩子。
02
超前教育,超的是什么?
目前,学术界对于“超前教育”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是指超越儿童常规发展,将以后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教育,从而达到比其他孩子更优秀的状态。
换句话说,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孩子年龄的教育。
但其实,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不相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家长们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内在生长线来判断教育是否合适。
美国心理学家Noel·Tichy提出了认知世界有三个区域:

最里面的是舒适区。在这里,学习驾轻就熟,没有压力,人很容易停滞懈怠。
中间一圈是学习区。在这里,能感受到知识的不足,不断挑战自我。
最外面的是恐慌区。在这里,能感到知识的差距,产生挫败感,逐步丧失信心。
这三个区域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学习区。通过不断学习建立自信。学习的越多,知识储备越厚重,恐慌就会越少。
如果孩子的学习很吃力,家长就应该慢下来,和孩子一起扎实基础。如果孩子的确学有余力,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进行一些超前教育,让孩子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
前一段时间,七岁的王恒屹做客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唱了一首《朝代歌》,再次受到关注。
小小年纪的王恒屹,凭借着超强的诗词储备、惊人的记忆力、迅捷的反应力,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喜好,被康震老师亲切地称为“中华小诗词库”。
小恒屹的教育算是一种超前教育吗?其实不是。他对于诗词的学习兴趣来源于他的热爱,他在读诗颂词中感受到了诗词的巨大魅力,得到了快乐。而这种成就感则内化为他的自律,让他自觉自愿地拿起书本。
这样的教育尊重了孩子自身的生长时间线,契合了他的兴趣点,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03
超前教育,应该教会孩子什么?
超前教育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要教会孩子什么?
其实,超前教育的核心,不是仅仅局限于知识,而是应该放在能力的培养上。
知乎上有一个热议的问题:如何看待“超前教育”?
一个网友讲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
他说,从内心来讲,他不赞成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他觉得这样是扼杀孩子的天性。因此,他对孩子采取了“放养”的方式。
对他的做法,有朋友质疑:你的孩子马上上一年级了,识字量还不到2000字,一百以内的加减乘除、英语的听说读写、奥数题都不会,难道不担心吗?
他笑着回答:你的孩子三年级了,还不知道怎么做笔记,怎么规划时间,不会自己收拾书包,作文不会列提纲,做完作业不会检查,不会归纳总结,难道不担心吗?
“放养”不是放手,而是将眼光放长远,让孩子快乐在当下,赢在未来。
很为这个智慧的家长点赞!
孩子的能力培养是孩子未来发展的根基,唯有根基强大了,未来的步伐才能更加的坚定、踏实。
孩子的能力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生活上,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儿童时候抓起,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习惯、卫生习惯、待人接物习惯等等。
这些良好的习惯是孩子的一张名片,体现了孩子的教养,也能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
学习上,学会自我管理
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每天记好作业,按照作业的难易程度排序,做好时间管理,作业不拖沓,养成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性格上,塑造自信乐观的心态
培养一个自信、阳光、乐观的孩子,是每一个家长的愿望。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走入大自然,在广袤的大自然中锻炼自己的毅力,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挫折的时候,鼓励孩子振作精神,从头再来。
04
优秀,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标准
孩子的教育,从来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那些成绩优秀永远第一名的孩子,不一定是最快乐、最阳光的。而那些汲取知识又快又好,尽情享受知识力量的孩子,也不一定是最聪明的。
身为家长,我们一定是希望我们的孩子是那个最阳光、最快乐、最健康、最智慧、最有责任的孩子。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我们希望的呢?
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说过的一段话,可能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能够提出问题、极具好奇心;有狂热的可笑的主意;既会玩、又会学;能深入细致地探讨;
表达有力的观点;能概括抽象的东西;更愿与成人交往;能演绎推理;喜欢寻找课题;长于创造新的设计;
学以致用;善于发明;勇于猜想;热衷于钻复杂的牛角尖;善于观察、善于反思……
这才是智慧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虽然有缺点,有问题,有脾气,却是真实温暖的。
孩子的童年,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旅程。
慢慢来,让孩子成为孩子,或许,你就能看到他的改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