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的街名

上次去焦作市转了一圈
觉得街名挺有意思的
民主路,和平街,解放路……
一大堆这样子的
很奇怪,想知道由来,最好是各个街名的由来
大家给个差不多的答案呗
谢啦

哈哈,,这个我知道!!!

内部资料

焦作市档案局 2008年2月28日

焦作地名渊源(一)

◇ “焦作”名称的由来

◇ 市区部分街道名称由来

◇ 焦作地名拾趣

“焦作”名称的由来

焦作,位于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太行脚下。是一个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食品、轻工、纺织、医药为主的工业城市,是一个以“五大景区”和“十大景点”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一个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综合性城市。

焦作市原为自然村落,据《焦作市志》记载:“焦作,古为涧东、涧西。在古代夏、商、周时,属冀州覃怀雍城地;秦、汉、晋时,属司州河内郡山阳县治;隋、唐、宋时,归河北道怀州修武县辖,元朝属河北道怀庆路修武县辖;明、清属河南省怀庆府修武县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焦作地区就发现了煤炭。1898年,英商福公司在焦作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机械化煤炭开采,集聚了一批产业工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生活区域,成为焦作的雏形。1910年,清政府置焦作镇,1945年置焦作市,1948年改焦作县,1949年改设焦作矿区,1956年国务院设焦作市,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焦作已由昔日的煤城发展成为生产体系比较完备、城市功能相对完善、产业布局较为合理的新兴城市。

那么,“焦作”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关于“焦作”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煤业作坊”说 由“煤业作坊”而得名。据字意分析,“作”当取于“作坊”之意。古代各种手工业都称“作坊”。因这里挖石取煤的窑业颇多,围绕窑业的发展,相继出现很多辅助工人生活的作坊以及挖煤取炭的作坊。据《焦作市志》记载,早年英商福公司在十四号井下,曾挖出过唐代“开元”铜钱。唐代开元年号是公元741年以前,那就是说早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就在这里挖煤了。1976年焦作市博物馆在庙河、寺河两村发现两幢古碑,也记有宋代在这里开煤窑、修窑神庙——老君庙。《修武县志》上说,光绪年间这里有小煤窑一百多家,这说明当年挖煤业很兴旺。再从“焦”字来看,《说文解字》:“焦,火所伤也,从火雥声”。由二字字意,说“焦作”为煤业作坊也不无道理。

“焦家作坊”说 由“焦家作坊”而得名。传说:焦作名源,出自因开窑挖煤,烧制瓷器、石灰而设作坊,由此认为“焦”是姓氏,作坊简称为“作”,合为“焦作”名称。另据东焦作人世代相传,该村古时曾住有焦姓,还在村里开办了打铁作坊,所以焦家作坊后简称为“焦作”。同时,从焦作附近的村名来看,诸如上白作、下白作、南靳作、北靳作、马作、李贵作、耿作等,都是当时以姓氏取名的。而古代以姓氏命名的作坊也是很普遍的。据考古出土的瓷器、漆器、陶器的背面,也多有姓氏的记号,直到今天仍有以姓氏命名的手工业作坊。如北京的王麻子剪刀、天津泥人张等等。所以说,可能是姓焦的在这里开了个作坊而出了名,因而以姓命名为“焦家作坊”,人们为了图省事,便简称为“焦作”。现在,人们公认焦作原取意焦氏作坊,较有历史真实性。

“焦枣”谐音说 由“焦枣”谐音而来。多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古时候,这里是漫无边际的荒野,枣林丛生。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一批移民,见到这里枣果累累,尚可充饥,人们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以枣为食,开荒种地,并把枣果收摘晒干贮藏起来,以备过冬。这种枣果经过晒干焦酥可口,解决了人们越冬口粮问题。为了纪念这种“焦枣”对人们的功绩,就以“焦枣”作地名,表示人们对焦枣的怀念。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了,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荒野变成了大片良田,人们思想上“枣”的概念也就淡薄了,把“枣”字也就写成“作”字,以后也就称为“焦作”了。至今在当地农民土语中也还有称“焦枣”的。

市区部分街道名称由来

提起现在市区内的解放路、民主路、新华街、胜利街、和平街和民生街,人们就会想起中原大街、福中大街、东马市街、西马市街、东新街和盐店街。从《焦作市志》记载的民国11—12年“河南焦作全图”看,这几条街道是当时焦作最主要的道路。现在,我们就来说说现如今的这些街道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吧!

解放路 曾叫“中原大街”,即今解放路民主路至新华街段,是当时焦作东西向的中心大街。该路修筑于1915年前后,因在该街东端路北设有“中原煤矿公司”(简称中原公司),故称“中原大街”。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福公司掠夺焦作煤矿资源后,当地人开办的小土煤窑便由原来互相竞争吞并,逐渐地联合起来。这些民族资本家在同强大的英国福公司的斗争中,深感自身资本的薄弱,于是,在1914年8月,由靳法慧开办的“中州公司”,王明贤开办的“予泰公司”,靳登阳和郜凤瑞开办的“明德公司”等组织合并成立一个大公司,取名为“中原煤矿公司”,于1915年6月正式开始营业。

1948年,焦作第二次解放后,市政府将“中原大街”改名为“解放路”,意为:昔日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沉重压迫的焦作人民群众,获得了自由解放而故名“解放路”。

民主路 曾叫“福中大街”(今民主路解放路至和平街段)、“大同路”(今民主中路立交桥北下坡道)。福中大街建于1915年,因由中原公司与英福公司组织的福中总公司就设在福中大街中间路西(今三维商业广场处),故取名“福中大街”。在那时的福中大街上,仅有居于福中公司北邻的“民众医院”(今三维商业广场北停车场处)和路东边的“福公司医院”(今市房管局),以及福中大街南端路西边的矿务大学(原焦作矿院西大门以东)。

1938年,日寇侵占焦作后,占据了福中总公司,并且在“矿务大学”内设置了“司令部”,增设了门岗持枪卫兵。从此,凡是路经此处的人,一律得向日寇行九十度鞠躬礼,如果行礼度数不够,日本卫兵就会跑过来,脚踢手打,甚至抓进司令部里的杀人场,活活打死,或者喂其狼狗,或者拖进其地下暗道之中。1955年在开辟新路时(今青年路中段)曾挖出了这个用水泥筑成的暗道,其中就发现了数具被无辜杀害的中国人尸骨。日寇视中国人如草芥,肆意残杀。从此,这条福中大街,再也没有百姓通行,人们宁肯绕道东新街(今和平西街),也不当亡国奴屈膝受辱。当时,日寇司令部的南边,尚属西焦作村,并有一座用砖砌的高大寨门。此寨门以南,有一条很狭长的路至“南口”(即现大铜马处)。这条路段,原无街名。后来,来往的人多了,才开始建造房屋。这些建房者,多是些店铺经商者。由于该路是来往于城镇乡村的要道,尤其乡间农民,进城卖菜、籴粜粮食必经之路,逐渐地形成了菜场粮市。因此,城乡群众习惯地将这条街市称为“粮食坊街”(今民主中路立交桥北下坡道)。1946年焦作沦陷后,国民党伪政府,曾一度将此小街取名为“大同路”,意为“世界大同”。然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派捐款、修城墙,生活凄惨。

1949年,市政府将“大同路”命名为“民主路”。意为:昔日英商洋人的欺辱,日寇的残暴压迫,国民党反动派的敲诈勒索一去不复返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真正的人民民主权利,当上了国家的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新华街 一提起新华街,人们自然会想起“杨树街”或“东马市街”,那我们就从“杨树街”的来由说起吧!

要说“杨树街”,还应该先讲“杨树”的来历。原来,在这条街上有两段成排的杨树,但并不是同时种植的。现在长在新华中街南段两侧的杨树栽得最早,约在1806年,由田积善种植。田积善是推小车贩卖煤炭等物资的苦力者。为了夏日乘凉,便在门前栽了16棵小杨树。后来,田积善经商赔了钱,据说欠了英福公司重债,其房屋被英福公司全部没收,破了产业。日本侵略焦作后,田积善还摆了一段时间“洋货摊”。后来,就不知其去向了。然而,田积善种植的杨树,却茁壮成长,逐渐地长成了高大粗壮的树木。人们便以杨树为标记,取此街名为“杨树街”。解放前后,这10多棵杨树,被砍锯去了一些,如今仅剩5棵了。

现今生长在新华南街南端路东的一排大杨树,约在1932年,由赵金敬一家人栽种的。赵金敬原籍滑县,20多岁时,领着妻子逃荒来到了焦作,先在英福公司花园里(今花园街处)种树养花。因为英国洋人辱骂他,这血气方刚,年轻少壮的赵金敬,一气之下,辞工不干了。先在家门口给竹货铺当长工,后来卖面条,开磨坊,建造了房屋宅院,种植了杨树。

据民国20年《修武县志》记载,当时新华街叫“中山东街”,“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名字,由此可知,“中山东街”街名起始于中华民国初期。其实,在中山东街之前,除了民间称呼的“杨树街”外,还有一个响亮的“东马市街”的名字。“马市”一词来源于我国自唐代之后封建政府以金帛或茶盐等,同少数民族换马的交易场所。后来人们将经营商品、食品等物资的街道、城镇称为“马市街”。山西大同、宣镇、河北张家口等城镇,自明、清以来,均设置过“马市”。东马市街是在民国20年以后兴起的繁华街道。以前为“西马市街”(今胜利街),兴起于清朝末年英商福公司开矿初期,但是,东马市街的创建早于西马市街,因为东马市街是自“北厂”至“南厂”(英福公司铁路总机修厂,今烈士街)最早开辟的道路。

早年的东马市街,是从“包工院”南端丁字路口起,到“南厂”。这条热闹街市上的道路两侧,自北向南曾开设有四海春饭庄、明德电灯房、同兴楼饭庄、清云阁澡塘、农工银行、中原煤矿公司的延陵春饭庄、裕茂祥酱菜园、道阳春、寇记鞋铺、增福轩饭庄、二合楼银匠炉等。1898年,英帝国主义侵占焦作后,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在焦作设立了推销处与英通商,开封的布店和京津杂货等都开始出现在焦作街头。1911年,商业店铺已发展到150多家,太兴华、同兴德、和兴、予华、义盛永、予立丰金店、顺利行、老凤祥、协成合、信原和、盛兴永等12个较大商店,均开设在东马市街的两侧。这些商店资本家,当时大放高利贷,滥发伪钞票,对群众进行残酷剥削。群众反映说:“洋货堆如山,穷人没啥穿,放债如杀人,借一还十元。”

1938年,日寇侵入焦作后,这些商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1948年,当地土匪头子王明德、杨周文,对街市商业进行了大烧大抢,一次就烧毁15家店铺,48间房屋。这一年,有一百多户店铺倒闭关门。

1949年解放后,市政府将中山东街命名为“新华街”,“新华”是“新中华”的简称,是新的中华民族的意思。

和平街 曾叫“东新街”、“粮食坊街”、“黄楝街”、“协盛和街”,即今新华街至民主路段。这条街道始筑于1915年。在1931年之前,因当时位于中山东街(今新华街)之东,属中山东街新兴之街道,故取名为“东新街”。起初,在这条街的东端,风味小吃经营者占多数。到了1938年前后,由于大同路(今民主路立交桥北下坡道)的商业日渐兴起,焦作商务会长李希德便在范家戏园(后来的大舞台,今和平西街西端路北)东开设了粮行。同时,李希德亲家秦少业也在其对面路南开设了粮行,因此该街曾被群众俗称为“粮食坊街”。又因李家粮行门前长有一株老黄楝树,故被俗称为“黄楝街”。1942年前后,因此街上的“协盛和”酱菜园而取名为“协盛和街”。

1948年焦作第二次解放后,在该街上做小生意的人欢欣鼓舞,喜笑颜开。因为昔日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敲诈勒索,更是时时担心敌人的飞机轰炸,人们渴望安居乐业,和平幸福。故将原来的“东新街”改为“和平街”。

民生街 曾叫“哲美森街”、“盐店街”、“公安局街”。这条街道始筑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英商福公司掠夺焦作煤矿之时,为福公司职员居住区。以福公司总董事长哲美森的名字命名。福公司盛期,这里是焦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这条街上最大的商店为盐店,故也称“盐店街”。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在该街东端路北设立了警察局,1931年前后,改为公安局,当时盐店的生意趋于冷淡,经营者也逐渐关闭了店铺,便将盐店街也改名为“公安局街”。1949年,市政府将此街命名为“民生街”,含义为人民的生计。

花园街 1908年,居于焦作北端的福公司,随着矿井逐渐扩建增多,充添了不少职员、厨工,并建了不少办公室和住宅,被人们称为“洋务院”。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商洋人在其洋务院里,建造了一座花园。这座花园,是当时焦作第二座较大的花园。花园街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花园街在英日侵占掠夺时为“花园”。1948年焦作第二次解放时,煤矿工人在花园北建筑房屋。后来中国煤炭工业部第45建筑工程处,在花园设立机关,在机关周围建筑职工房屋,逐渐形成了街道。现花园街以南至焦作市印刷厂即为原英商福公司“花园”旧址。

焦作地名拾趣

“九作十八河”和带“马”字的村庄 在我市,有不少村庄的名称带“作”字或“马”字。“作”是指“作坊”而言,“马”字则指“战马”而言。我市这些以“作坊”和因“战马”取名称的村庄,不仅在我省唯独仅有,并且在我国也是少见的。

过去,修武县和焦作地区流传一句“九作十八河”的俗话。这句话,概括了27个村庄的名字。“九作”即上白作、下白作、南靳作、北靳作、东焦作、西焦作、马作、李贵作、耿作,这些地名,均是古时候因“作坊”取名,后简称“作”。如今看来,我市与修武、博爱两县以“作”为村名的却不止“九作”,除此之外,还有大家作、六家作,博爱县的苏家作、车家作等,一市两县以“作坊”取村名的历史上多达十七个。“十八河”即马道河、桶张河、寺河、庙河、冯河、姜河、李河、东润河、西润河、张田河、盘龙河、周河、张河、横河、老牛河、高窑河、麦秸河、许河。这些居于发自太行的河道两侧的村庄,其历史较悠久。

在我市,带“马”字的村名也不少。诸如:上马村、中马村、下马村、东马村、马界、大演马、小演马、亮马,修武县辖的马坊、马道河、马场等。这些带“马”字的古老村庄,按其分布的地形来说,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在这北靠太行山、九里山,特别是山河极少的开阔平原,既是易守易攻的战略要地,也是古代演习战马的良好场地。说来有趣:自太行山南麓的冯营起,一直到黄河北岸,以“营”为村名的“冯营、飞鼠营、烈杠营、磨台营、朱营、钓台营以及武陟县的谢旗营、姚旗营、二铺营等,形成了一道南北长达百余里战略防线。

综观我市以“作”或“马”字取村名的村庄,可想而知,古往今来,这里既是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手工业兴旺之地,也是时时弥漫着战火硝烟,人欢马叫、刀光剑影的古战场。在这些村庄中,曾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还流传着种种美妙动听的传说。

参考资料:http://www.jzdaj.gov.cn/2008-09-24/003764115.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0
有意思?
留意一下,全国很多城市的街名都有这些,没什么特殊意义的,都是那个年代起的。
焦作有个塔南路 是因为在山寨版的纪念碑以南,名为塔南
第2个回答  2008-12-11
历史原因吧~
第3个回答  2008-12-10
有难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