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有哪些啊?

如题所述

存在的问题:
1,人员编制有待完善,工作经费有待增加。当前许多农村没有专职民政工作人员从事社会救助,村委会也无专职人员做社会救助工作,大多数由村委会副主任或委员兼管。工作人员的编制、待遇等问题有待妥善解决。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短缺的现象很普遍,尤其乡镇一级根本没有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2,农村社会救助经费不足,救助门槛设置过高,救助标准过低。社会救助的经费来源单一,基本上都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筹资渠道的非社会化使社会救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官办的封闭型事业,导致许多需要救助的群众被挡住救助大门之外,造成大量的救助资金节余。
3,相关法律不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法规还不够健全,救助程序不够规范。
4,确定救助对象不准确。由于在评估受救助对象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对受救助对象的信息掌握不完整,往往容易导致漏选、错选救助对象。另外,由于救助对象的情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救助机构未能动态跟踪,没有做到及时、准确的把握其全部信息,这也导致漏选、错选救助对象。
解决的方法:
1,改善经办机构的建设。各地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各级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的职能,做到“四定”,即定级别、定性质、定编制、定专项工作经费标准。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展救助资金的筹资渠道。充足的救助资金是有效开展救助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单一的政府融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社会救助发展的需要,必须及时的拓展筹资渠道。
3,适当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水平。开展调查工作,科学的测定各项救助项目的救助门槛,适当降低救助门槛,让更多需要救助的群体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增加政府投入,逐步提高救助水平,让受助对象得到更多实惠,改善弱势群体的民生状况。
4, 建立健全法制,使救助法制化和规范化。加快救助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为社会救助保驾护航。
5,科学筛选和确定救助对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17
一、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治病难的问题。据乡镇反映,由于存在救助资金短缺和医疗费用高等客观实际,农村最普遍、最突出的就是五保户、特困家庭治病难的问题。目前,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低,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根本无钱治病,其基本医疗费用、丧葬费用也无法解决,这已成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的最大难题。
(二)保障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紧张,社会保障事业相对滞后,农村的五保户、困难对象多,救助资金总量还很小,部分农村五保户、特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困难仍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五保户的供养标准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口粮落实难的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大多数人认为五保户是政府供养的,不应该再由他们提供口粮、柴禾,加之有的村社外出务工人员多,甚至很多家庭全家外出多年,导致农村五保户的口粮无着落。随着市场物价上涨等多种因素,仅靠每月领取的五保金已不能满足农村五保老人的基本生存生活需要。
二、对发展农村社会救助事业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壮大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整合社会资源,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等具有重大意义。要加强对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宣传,强化公民的慈善意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鼓励社会募捐。通过建立慈善总会、慈善超市等机构,加大对困难群众特别是农村贫困户的救助,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
(二)加大社会救助资金筹措力度。针对目前农村低保工作刚刚起步尚未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与物价水平不相适应、农村医疗救助和困难救助资金短缺等实际,建议各级政府在资金预算上,对农村适当倾斜,加大对农村低保、农村医疗救助以及农村敬老院等基础设施新建改建项目的资金投入,适度调高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农村社会救助保障水平。
(三)大力发展村级敬老院。在抓好现有村级敬老院试点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拓宽五保供养渠道,规范敬老院管理,逐步实现五保供养由临时救助向制度保障的转变,村级敬老院由临时措施向长效机制的转变,五保供养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转变。
(四)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在加大对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扩大覆盖面,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健康水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0-26
最普遍的问题是农村的整体环境面貌,和农村个别的人口素质。解决脏乱差,和随意堆积存放问题。提高农村集体或者个人的文化素质水平。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种观点,但是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可以说,农村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农村问题不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大的跨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奋斗。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相当比例和数量的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更是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农村的贫困和失业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更牵涉到社会的稳定和农民对政府及执政党的信任。因此,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和发展,切实保障和增进农民的利益,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商学院组成的五人调查小组前往湖北、湖南农村十多个地区 ,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农田水利建设、农民组织建设及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入户访谈和实地考察,所到之处,无不为农民的纯朴本质和农村发展的落后而震撼。在看到农村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也目睹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低、缺乏保障的现实。本文将以湖北、湖南为例,就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前景展望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农民的生产生活基本没有保障

我们把农村社会保障界定为生活保障和农业生产保障两个方面。在接受我们调查的农户中,当问到“你觉得生产生活有保障吗”时,有90%的农户回答“没有”(列举10户农户的具体回答情况,见表一),但具体情况有各不相同,有的认为生活有保障,生产无保障,有的则恰好相反,还有的认为二者均无保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