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救济工作有哪些?

如题所述

农村社会救济工作:

一、细化支出型困难群众救助政策。

在核算困难家庭收入时,扣减家庭成员因残疾、患重病等增加的刚性支出和必要的就业成本,扣减后其符合农村低保标准的纳入救助范围。扣减刚性支出原则上以申请前12个月的家庭收入为参考指标。

二、优化社会救助审核审批工作。

每年3-5月,在全省集中开展低保、特困精准核查精准认定工作。彻底清理自行设立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限制性条款。对可以通过省居民家庭经济核对系统核查的部门信息,减少相应证明材料。

三、加大特困人员供养和临时救助力度。

开展特困人员自理能力评估工作,按照全失能、半失能、全自理三档制定照料护理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为农村低保、低收入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低偿或无偿的集中托养服务。

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提高乡镇审批额度。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特别是对符合条件的返贫人员及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

四、建立完善重点边缘人群返贫致贫防范机制。

对于暂时不能纳入农村低保的扶贫建档立卡人员,以及家庭收入在当地低保保障标准1.5倍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等重点边缘人群,分类纳入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实施重点监测,定期进行全量核查,对符合条件的指导县(区)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五、完善农村低保对象认定方法。

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困难老人、未成年人等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参照单人户纳入农村低保。

对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即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外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困难老人、未成年人等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符合条件的也可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

脱贫攻坚期内,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后,原则上可给予不低于1年的渐退期,确保不影响其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范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09

农村社会救助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常性的社会救助工作。主要是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以及城乡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

第二,紧急救助制度。紧急救助主要是指发生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对灾民的紧急救助和应急救助行动。也包括对灾民延续一段困难生活的救助和民房倒房重建与修复工作的救助。

第三,临时性的救助。临时性救助主要是指对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工作和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包括流浪儿童的救助。

第四,支持倡导开展社会互助活动。通过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公益性的民间组织,以及倡导开展群众之间经常性的互助互济活动,来达到社会互助,对困难群众起到帮扶作用。

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意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是民政人心中最深的牵挂,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是民政人孜孜不倦努力奋斗的方向。一项项保障基本民生的惠民政策、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的救助资金,编密织牢了民生兜底保障网,为困难群众托住了稳稳的幸福,传递为民之举、爱民之情。

相较于传统社会救助以审核审批为主,对低收入困难人口加强监测,有助于在茫茫人海中精准地找到困难群众,这一举措意味着社会救助理念将逐步实现从“被动救助”到“主动救助”转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22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普遍推行的重要项目。中国农村有九亿
人口,农村养老题目应当成为一个主要题目加以研究。自民政部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
试点工作以来,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发展迅速。目前全国有1400多个县(市、
区)开展了这项工作,参保人数已达5000万农民(包括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
险积累资金已达40亿。
〈二〉农村社会救济
农村社会救济主要包括救灾救济和扶贫。中国事一个自然灾难多发的国家,每年
各种自然灾难对农村造成的损失都很大。以1995年为例,受到灾难影响的人口达
2.4亿人,各类直接损失1863亿元,中心和地方各级政府拨出灾民生活救济费
23.5亿元,使全国4000余万灾民在吃、穿、住、治病等方面得到救济。
除了救灾工作,社会救济是农村一项范围更广的工作。其基本对象为五保户、贫
困户、残疾人以及其他困难群众。除五保工作过往建立一些制度,其它的救济工作还
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办法,而且普遍存在标准偏低、资金不足和覆盖面窄的状况。这
是当前新形势下农村社会救济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现在全国一些地区在农村采取建
立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社会救济制度,从已试点的情况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是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一个突破,其特点是救济面广(面对全体农民)、救济工作
规范(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救济方式灵活(动态式治理)和救济工作及时(主要由
村一级来操纵
关于扶贫工作。现在有不少地方把救灾、扶贫和救济三者结合起来,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解决,取得一定的成效。
〈三〉优抚安置
优待、抚恤和退伍军人安置是一项特殊的保障,已列入国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
中。这是一项涉及国防建设和农村稳定的十分重要的工作。
目前一些农村正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尝试。主要做法是
:1、通过国家和地方财政,适当增加抚恤对象的补助;2、扩大统筹范围,由乡统
筹逐渐过渡到县统筹;3、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地方,优待抚恤金不计算在家
庭收入范围之内,以提高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4、建立优待抚恤基金,依靠社会力
量弥补资金的不足;5、退伍兵和志愿兵的安置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解决。
〈四〉社会福利
现在农村福利设施主要是县、乡、村各级兴办的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有的
地区还建立卫生院、医疗站,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还兴办其它
一些文化娱乐设施和福利事业。现在不少农村把建立一厂(福利厂)一院(敬老院)
作为乡、村两级主要的福利事业来抓,特别是福利企业,成为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一
个重要渠道,有的村靠一个福利企业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有的乡镇用福利企业一部
分利润投入社会保障事业中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乡(镇)、村福利企业的兴办,
不仅使残疾人就业得到了保障,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
第3个回答  2011-10-22
8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救济的任务是:
①对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的老人、残疾人和孤儿,采取依靠集体供养、辅之以国家必要救济的办法,实行“五保”,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保证他们的生活达到当地一般群众的生活水平。供养的形式有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
②对农村中全家收入维持不了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贫困户,发给救济费。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社会救济正在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经济不发达地区,已由单纯维持贫困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发展为以扶优、扶贫为重心,解决贫困人民温饱问题,开始由救济型向福利型转变;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社会救济原有的社会功能逐步由社会保险所代替,如建立合作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