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合当奋意向人生。 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突然有风来,也要为了人生而奋起。表达出一种要坚强,不要害怕生活的艰辛和困难。

这句话出自堀辰雄创作的中篇小说《起风了》,同名的宫崎骏的动漫也是用这不小说改的,也有这句台词。

《起风了》是日本昭和初期感觉派作家堀辰雄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描写男主人公陪伴未婚妻节子在山中疗养,二人共同在疾病中寻觅生的幸福而又不得不面对死亡,描绘了二人对幸福的向往、对现实的无奈、对自我的反思和对爱情的忠贞。整个作品有一种铭心刻骨的悲怆凄婉气氛。

扩展资料:

《起风了》内容简介:

该书的情节非常简单,在夏日的高原,“我”和女友节子相爱,经常陪伴去高原上画画。爱比任何其他事物更能作为生命的证据。

不久节子患上了肺结核,“我”经常去她家看她,可病势总不如人意。在节子父亲的建议下,“我”陪护节子到信州的温泉疗养院养病。我们”就像是一起去度蜜月一样出发了“。

在疗养院“一般人怯而止步的地方”,我们的爱带着特殊的性质开始。节子是整个疗养院中第二号重病患考,就这样两人“在与世隔绝的疗养地”过着“异常的爱的生活”。

有爱支撑着,每天单调的生活被赋与深刻的意义。十月下旬,“我”构思着以我们爱的每日生活作为基础的小说,开始思考“真的婚约”的主题。同时节子的病情恶化,在十二月上旬死的预感越发强烈。

节子死后第二个冬天,“我”来到两人曾经相爱的高原,在一个村子里住下,追忆对节子的怀念,一个人过着孤寂的生活。这里被人们称为“幸福之谷”,而“我”觉得它只能叫作“死影之谷”。

最终通过读里尔克的镇魂曲,“我”终于找到心灵的寄托,超越了节子的死,决定重新出发,坚强地活下去。

创作背景:

作品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1933年,作者在轻井泽养病时结识了矢野穗子,并与她相爱,第二年两人定下了婚约。但当时矢野穗子患上了肺结核,作者自身的肺病也犯了,两人无法正常结婚.于是一起到富士山高原疗养所养病。

矢野穗子终于因治疗无效在1935年病逝。而作者却逐渐好转,一个人独自活了下来。从《起风了》的创作时间也可以看出,是在矢野穗子病逝后的第二年,作者开始以这段经历为原型,创作出了这部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的小说。小说从1936年9月开始创作,1937年末完成。

作品思想:

凭借个人的力量,也许可以书写自己的生命史,但是对于“生”和”死“这两个生命的节点,却人人都无法改变,更无法僭越。

面对爱人的死,堀辰雄要表达的并不是伤感而是孤独。爱,会让一个孤独,也会让一个人的心灵感到充实。死亡,是自然规律,好好地活着,是人们需要做的,这才是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起风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8
《海滨墓园》里的诗句,宫崎骏的《起风了》对原诗里的这句话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很多版本,大概就是: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之流的向上的意思
风乍起
乍:突然
合当奋意向人生
合当:要,就要
第2个回答  2020-06-14

第3个回答  2021-01-29

第4个回答  2015-09-19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漫话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
王 振 东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栏杆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这首受到人们普遍赞赏、传诵而经久不衰的《谒金门》,被评价为历代传下描写闺怨的少数优秀词作之一,作者冯延巳(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是南唐中主李璟的丞相,也是唐、五代存词最多的作家.马令《南唐书·党与传下》有一段涉及此词的记载:
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

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他也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著名词人.这段诙谐的对话,说明李璟对此词赞叹之情已溢于言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这首词的头一句,也是全词最精彩的一句.作者用一个“皱”字,将春风吹拂而过,在水面上荡漾起细微波纹,使静景成为动景,把生活中常见的景色写活了.当然冯延巳这里是由景入情,以景寓情,以春水被吹皱,来形容少妇的思绪荡漾.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从力学的角度来看,是一幅流动不稳定性的画面.冯延巳正是用流动不稳定性的物理画录像,将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美藉华裔流体力学家易家训1980年在其《Stratified flows》(《分层流动》)一书中,曾用这一名句以及李璟与冯延巳那段精彩的对话,作为“流体动力学稳定性”一章的开头.他的好友、中国科学院外藉院士冯元桢将这句话用毛笔写出,放在这本英文著作第四章的起始,让人看了十分新鲜.
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是指某种形态的流体运动受到某一扰动后,不能恢复到原来形态的运动情况.风吹过水面引起波浪的不稳定性问题,是流体力学中著名的“风生波”问题.实际上在古诗词中,还有不少涉及风生波这一流动不稳定性过程的诗词.

有关“风生波”的古代诗词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好几首诗均涉及了到他所观察到的风生波的现象.如:
《野次听元昌奏横吹》
立马莲塘吹横笛,微风动柳生水波.
北人听罢泪将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野次即郊外,横吹是乐府横吹曲辞,出自北方的军中音乐,多在马上演奏.诗首句写奏乐者的姿态,接下来以景写声,描绘了眼前景色.乐声如微风使柳枝摇曳,使池塘表面水波荡漾,掀起了听者情感的波澜.哀怨的笛声,使来自北方的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潸然泪下.

《送汾城王主薄》
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多.
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相望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表达了诗人傍晚送客远行、告别时对友朋依恋难舍的深情厚意.送到东桥这个地方,相互道别,望着客人远去,这时诗人的心境,己如“微风起夕波”那样不平静了.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船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叙说了诗人黄昏日暮在盱眙县(唐代属楚州,今属江苏省)泊舟孤驿时的见闻与感受,这时风也吹得河面上兴起了波浪.

元结《石鱼湖上醉歌》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范成大《眼儿媚》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毂纹愁.
溶溶曳曳,东风无力,欲避还休.

春日的慵懒恰似池塘里静静的春水,水面上一片涟漪就像春愁泛起.碧碧缓缓波荡(溶溶曳曳是指荡漾的样子),东风柔软无力,水面像要皱起波浪,又将微波抹去.

风生波是流动不稳定性的过程

当风突然吹向平静的池面时,马上就会引起细小的波浪.而风一停止,波浪不久就会消失.但如果风持续地吹送(或足够大),则会产生波长较长的波浪,并向着风的下沿方向传播开去,甚至在风下沿方向不太远的对岸处,就可以看到波长超过20厘米的波浪.风越强,波浪的波长越长,波高也越大,波峰就接二连三地破碎,而变成所谓的白浪(white cap,亦译为白冠浪)状态.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实际上描述的是风突然吹向平静的池面,引起细小波浪的过程,也就是近代流体力学研究的“风生波”这一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问题,其简化的模型亦称为Kelvin-Helmholtz界面不稳定性问题.这种界面不稳定性是讨论两层不同密度的流体作平行于其水平界面的相对运动时的不稳定性问题.海面(或水面)上由于风而引起波浪的问题,正是这种界面不稳定性问题.
实际上造成海浪增长的不只是相对速度,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所以当风速远小于此值时,波浪也可能开始增长.但观察发现,当风速达到此值时,碎浪和蒸发率都突然增加;且当风速增大达到8.88米/秒时,波浪的临界波长可增大到6厘米.
用线性稳定性理论来研究“风生波”问题,只是一种初步的近似.实际问题由于因素很多(如幅射,湍流边界层等),还比较复杂追答

意向是一种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的需要,它使人模模糊糊地感到要干点什么,但对于为什么要这要做、怎么去做都还是不大清楚的。意向也许很快会消失,但也可能作为动机产生的一个阶段而转为意图。任何由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果,任何感人的语言、暗喻、象征,任何形象,都可以被称为意象。

追问

我问的这句跟王振东有什么关系

追答

作者吧

追问

呵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