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的学习对你思想,情感及人文修养的提高有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和义务。现就如何实施新课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谈几点浅薄的体会: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曾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 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 由此可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变化,而且 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如何让这一教学方式真正 “植入”课堂教学之中,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精选问题,做个有心人。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让学生探究什么? 何时探究?应精心安排,抓住恰当的时机,让学生畅所欲言,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最近听过 一些教改课,不乏合作交流的形式,但细细品来,也有造作虚假之嫌,有的文章浅显易懂,一 遍读来,学生已大体了解,纷纷举手回答。这情景出乎老师意料,尴尬之余,拿出事先准备好 的几个问题,让小组内讨论,名义上再探究探究,实则为了完成课前教案中是早已安排好的、 必不可少的体现新教改的环节。这样的合作我们宁可不要,别把学生看“扁”了,他们有能力 研究出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诸如,学完《琥珀》后,在课上研究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 条件?课后小组同学再去研究其他一些琥珀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查找资料,写出实验报告。学 生一放学就着手准备,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就真正让学生互动起来。 2、全员参与,做个用心人。这里的全员参与即是指全体同学个个参与,也指教师的参与。 教师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讨论,会消除一些学生的恐惧心理,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如 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在新课伊始就说:“同学们,平时总是你们提问,今天老师有个 不懂的问题,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着我,不相信老师还有不懂的问题。 我接着说:“我课前读了这篇文章,认为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又不需归还,所以 题目中应用‘骗’而不能用‘借’”。果然不出所料,一语既出,有些同学也点头表示赞同。 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再细读全文,各抒已见,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经过一番争论,学 生们大都认为:诸葛亮在双方交战时将十万支箭如数归还,可谓“有借有还”,而且更深入地 理解到“借”字,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胜过“骗”。在 辩论中,我也曾两次发表自己的看法,过了一回学生瘾。 二、重视语感的培养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中,‘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 的反对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 此。”多么精僻的论述,一语道破“语文”的内涵。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办法莫过于一个字— —“读”,“故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 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1、在读中品词学句。“字·词·句”是文章的细胞和血肉,一篇文章中不乏好词好句,我 注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句,边读边品味好在哪里,体会“两句三年得,一 吟泪双流”的境界及如何才能读好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在读《日出》时,注意 了大量拟人句、比喻句的阅读与学习,将日出的美景表达得淋漓尽致。《飞夺泸定桥》一课, 在读到“千钧一发”这个词时,多数学生停下来想了一会儿,有的还在这个词的旁边写出“十 万火急、迫在眉睫”等表示情况紧急的词语。这样,学生边读边品,由点到面,使语文教学扎 实有序。 2、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放弃射门》一课重在赞扬世界级著名球星福勒在足 球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友爱、宁失一球、不伤队友的高尚体育风范。我让学生反复诵读 第3自然段,抓住福勒动作、神态的描写,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讲。在学生读熟以后, 组织辩论:福勒放弃射门对吗?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从这场比赛的重要性、集体利益、体育 真谛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最终从文中悟出,福勒这种高尚的体育风范值得提倡,赢得公平, 赢得光彩,让我们看到了他背后的人性美,这是无法用金钱和名誉换来的。此时再指导学生怀 着对福勒崇敬之情读这一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唯有开放,才会有活力。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曾指出:“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日, 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继续进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要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 和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途径有: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 加速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 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 。只要内容健康有益,无论文学作品、科学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都可,除背诵必背古 诗之外,加大背诵量,尽量超过400万字。“厚积而薄发”,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了。 2、延伸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 学不限于教科书,不限于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的,甚至存在于虚拟的网 络空间,它包括一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我们可以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竞赛、夏令营等,也可请上家长参与评价。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 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功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14
唐宋文学的学习,有增强知识、丰富情感的重要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1-14
俗话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里说的都是那一时期最具代表性而且在此期间达到顶峰的文学形式。唐诗呢我认为很凝练传神,字数很少,而靠推敲字眼的运用,用少的字句就马上可以给人以丰富的意境。宋词我认为绮丽别致,它和唐诗的不同就是句子有长有短,写作更随意化了。当然它们都很注重押韵,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我觉得唐宋诗词丰富了人的想象力,锻炼了人的语感,使人富有才情,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人一颗追求美和极致的心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