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都说“一男半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一男半女”一词,多用于议论人结婚后没生孩子或子嗣不旺。如“结婚多年,也未见这对夫妻有个一男半女”。再如“膝下仅有一男半女,但虽说不是子孙兴旺,也算后继有人了。”那么,为什么“男”字前面的量词为“一”,而“女”字前面的量词为“半”呢?难道人还有半个的吗?这个问题很简单,但现在的很多年青人已无法理解了。



这个问题其实和中国过去的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关。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是 历史 的产物,无所谓对错,适应时代的要求就是对的,不适应时代要求了,那就是错的。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起源很早,更强化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在长期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 社会 里,这个思想从来没有被动摇过。过去,一个家庭如果没生男孩,就会被认为是断子绝孙,香火不继。家庭中生了男孩,称为添丁;生丁女孩,称为加口。穷苦人家更是喜丁厌口,认为添丁是增加了劳力,旺盛了香火;加口则只不过增加了一张吃饭的嘴,女儿终归是要嫁人的,不算是本族的成员。富贵人家也有这种思想,《红楼梦》中的女孩子大多命运不济,就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和毒害。林黛玉作为一个孤女,虽家庭富贵殷实,却未免沦为寄人篱下,处处谨慎的境地。



不过话说回来,生女儿准比没孩子强,一个女儿也能顶半个男孩。在现实 社会 中,常有女儿招赘女婿,所生孩子改姓延续女家香火的现象,故有“一男半女”的说法。在现代 社会 ,也常常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女婿虽不是儿,但女婿对岳父母也会尽一定的赡养义务,这样,女儿也就在实际上充当了半个儿的角色。如果女儿出色,又嫁了个“金龟婿”,那么,女儿女婿还会比儿子更能起到照顾老人,兴旺家族的作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就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



随着 社会 的发展,现代妇女的地位越来越高,多子多福的观念基本改变,重男轻女的思想也逐渐淡化,但却并不会彻底消亡。著名小品演员陈佩斯得子后,全家为了给陈佩斯的父亲陈强陈老爷子一个惊喜,故意表现得十分平淡,也不说生男生女,让老爷子误以为是生了个女儿。陈老爷子抽空来看望时,老爷子嘴里不断说着“生男生女都一样”,但神态那是真的很平淡。家人假装都忙得没空,支使老爷子给“孙女”去换尿片,老爷子进屋后不久,便传来欣喜若狂的惊叹:“哎呀!可遂了我的愿了!可遂了我的愿了!”看来,在很多人的真实 情感 里,生个女儿还是不如生个男孩,女儿还是顶半个男孩的地位啊!



为什么人们都说“一男半女”?这是约定成俗的传统习惯。一男半女是并列且对仗的可以互换词语,如一年半载,三言两语,可调过来说。没有一男半女,是指没有儿女。单说一男半女,是指有儿女,但少而不多。一男半女也可说一儿半女。为何人不会习惯说一男一女来指代儿女,而却说一男半女来替代呢?这与古时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所形成的传统习俗有很大关系。

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多子多福思想一真影响着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可传承继姓续香火,女是嫁出随如泼出的水,要算儿只能算半个,俗就有“女婿半个儿”之说,所以一个女儿只能算半个或顶半个,绝对不可以似男儿一样一个顶一个的,是要折数减半的,这是非常明显的重男轻女,男尊女贱的行为。许多人都有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历来也受这种思想影响与左右,形成了习惯,成了传统,这在语言行为上也体现出来,所以才会有这种说法。

现在提倡男女平等,但这已深入.人心,已根深蒂固,想改一时还完全变不了,要有过程,急不得,而且许多人心里还是那么重男轻女,思想行为习惯都没有大改变,所以“一男半女”说还会习惯说下去。一个男孩就是一个儿子,一个女孩只顶半个儿,这分明是重男轻女,男贵女贱,男女不平等的体现。这是进入父系 社会 的必然,如果是倒过来以母系为主,则就是“一女半男”了。

,所谓一男半女,这个很好理解,因为中国人古来传统观念,生女儿都要嫁人,而嫁人后本姓本改,但习惯的都称为某家,比如嫁到张家父母就习惯上不叫名字而呼其为张家,嫁到李家,王家,孙家等等,凡是出嫁的女儿都习惯称呼其婆家姓,这就说明一个事实,女儿只有一半姓属于娘家,而另外的姓和身份是代表着婆家的,她在娘家只能是个出嫁了的亲戚,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在民国以前,人们在写女姓名字时,都是婆家姓在前,娘家姓在后的两姓后面才写上名字,比如张家女儿嫁到王家,她的全名是张王氏某某,而不是直接写成张某某,意思就是女儿天生是要嫁人的,娘家只是她出生成长的地方,她的多一半生活工作,生儿育女的时间都是在婆家过,而男孩结婚生育等都在自家,而且一生不可能离开本家。这也就是古代人们重男轻女的根本所在,人们认为女孩生就面朝外,是别人家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一男半女的真正原因吧!?现在人们的观念已改变不少,许多男孩到女孩家当上门女婿的不少,独生子女夫妻二人孝敬四位老人的也很多见,总之已打破了过去,生女就得嫁出去的传统观念,所以很多人对一男半女的说法不理解也属正常。个人见解,谢谢相邀!

这是过去的老话,那时候是男尊女卑,男的为一个,两个女儿为一儿,生儿子是为了传宗接代,而生女儿是外人,这是过去的老思想,现在不同了,生男生女都一样。

按中国传统观念来讲,自身血脉流传不希望断,认为男人是传承自身一脉的,顶家族门梁的!女孩养到出嫁就是人家的人了,偶尔回来看看也是临时的,主位还是人家的!这是迂腐的旧观念,也和对人类本身有很多不知道的时代有关!细想想你能管谁,你能左右谁,你能控制未来?有个孩子传人满足自己这一辈子的一些需要才是本质!

在中文里,形容一个人膝下没有后人的时候,都会用:他妻子没有给他生“一男半女”来形容。那么,为什么人们都说“一男半女”?

这一切,要从中华传统说起。

传统中的落后观念

在当下的中国,剩男数量要远远高于剩女数量,并且剩男和剩女的产生,其原因是不同的——剩女之所以产生,属于“弹性因素”:既待字闺中的姑娘对另一半期望较高,而姑娘理想的对象所喜欢的,却并不是自己这种,这就导致了剩女现象的产生。倘若剩女愿意理性择偶或者下嫁,那么剩女群体会立刻消失。而剩男之所以产生,属于“刚性因素”——因为中国男女比例失调,已经是存在很久的事实了。

之所以男多女少,归根结底在于若干年前,很多家庭热衷养儿子,最终导致女婴诞生率暴跌,而之所以热衷养儿子,则是出自传统观念中的落后部分。

在古代欧洲,女儿可以继承父亲的王位,外孙子也可以继承外祖父的王位。这是因为古代欧洲观念中,女儿虽然地位也不如儿子,但是,在没有儿子的基础上,女儿也可以代替儿子来行使一些权益——比如英国女王、荷兰女王,都是这样背景下做的君主。

这在古代中国是很不可思议的。在古代,即便是平民家里,有财产需要继承的时候,倘若财主本人没有儿子只有女儿,那么财主多半会选择从家族内过继一个儿子给自己,作为自己财产的继承者,但不会让女儿来继承,因为女儿是“外人”。

在古代,对待女儿,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说法,而儿媳妇往往要在娘家的姓氏前,冠以夫姓——比如说《红楼梦》中的贾母,本姓史,因为嫁到贾家,因此,按照过去传统,会被称为“贾史氏”。

同时,很多祖传的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也是奉行“传媳不传婿”的规则——也就是,技艺可以传给儿媳妇,但不能传给女婿。理由是儿媳妇是自家人,而女婿则是外人。

并且,古代还有“女婿为半子”的说法——意思是,女婿之仅因为女儿的关系,相当于半个儿子。

一男与半女

因为传统观念对女儿采取矮化态度,因此,当儿子和女儿相提并论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男半女”的说法——因为儿子才是真正自己的、完整的,而女儿是替别人家养的,顶多算属于自己一半。

因此,有了一男半女的说法。不过,随着时过境迁,如今,一男半女仅仅起到修辞作用、形容作用,已经不具备对女性有矮化意义的成分了。

“一男半女”是一种封建思想的认识。

生育的事有时也挺幽默,煞费苦心地想着祖宗的根种,前世造的孽却偏偏让你做外公。一连几次外公的命运,你已经清茶淡酒惯了,却突然被有人称呼爷爷的祝福感动,一梦未过,却已惊醒如寒冬。

一男也仅止一男而已,半女却远非半女,简直就是半边天或许整片天。

当今的时代已然进入高速现代化的节奏,并非只是 科技 的高速现代化,而且还是人类人性的高速现代化。这种进步已经完全打乱了自然法则的原始进程,超越了人类基本的感觉认知。男也不定是男,女也不止是女,夫并非真雄,妻亦可能非雌,完全进入了古人向往的中庸时代。妇女能顶半边天已经不再是句口号,弱弱的鲜鲜肉成了这个时代的标志,须眉自动脱离了战场,巾帼诚然已是绝对的主帅。

别了,家族,别了,传承。一男半女的故事仅是笑话而矣。我从最严酷的算计生育的时间中熬过来,三十年的苦累,居然还能笑着唱着喝着酒,更让先祖们遗憾的是我居然还领导着一个家族。但这些并不影响我爱亲爱族爱国爱家,我依然用着我一个平民百姓的热情,以点点滴滴的微力,奉献给我深爱的家国乡土。

我的家有七口人,我、妻子,还有“五”个女儿,其中四个是我亲自的嫡生,有一个是怜养了十多年的骨肉。经常总有人问我:“你家有几个儿子”?我回答他们:“我家只有我一个儿子”。

为什么人们都说一男半女?农民家里如果生的是儿,那是传宗接代的希望,将来家里的顶栋梁柱,后继有人,是末来的希望,生的女儿,为何说半女?

因为女儿是要嫁人的,古话说一个女婿1半个儿,说是别人的人。也等于半个儿子。

一男半女一词,是古代民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明形容语,也是一个家庭生活的关键用语。它是一个书面省略词汇,搁到民间生活中就不是这四字而论了。这四字的意思按说话概括可在十到二十字以上。如古人有说:前村某某府中某某某大奶奶,自嫁到某家,已有十多年了,不知何因,到现在尚未为某家添得一男半女。其弟虽小五岁,可已膝下有子了。其父母甚为担忧。且出门难以张口,若为家中之羞,甚伤其心。常急的总是四处求医问佛,许愿祷告,总觉心中一块病难去也。

一男半女一词前后皆有字连贯,不然没法解释,它是形容夫妻无后的衬托语。单从四字是无义可论的。它可以这样理解:无男无女为衬托解释语。一男一女是四字单释语。总的解释是:某某某到现在未曾为某家生下一男或一女也。这个半字很重要,可打这样一个比仿:一天二十四个钟头,白天十二个钟头,夜晚十二个钟头,黑白各占一半。一半白天一半晚上。而又可把一天分为阴阳,即一半阴一半阳。而阳可代表男,阴可代表女。它便形成了男女各半。而一男半女是字未用全之词,即一半男孩和一半女孩之论也。

“一男半女”指一个儿子或者女儿,“一”和“半”都是量词,形容孩子少。 比如,某某结婚多年,才生下一男半女。就是说已经结婚好几年了,应该生好几个孩子才对,而他们只生下“一男半女”。

“一”和“半”不是指确数,意思是有个孩子。 比如《红楼梦》:我也劝过二爷,早办这个事,果然生个一男半女,连我后来都有靠。

那么,既然是量词,为什么不说“一男一女”,反而说“半女”呢?难倒还有半个女孩儿?当然不是。

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造成的, 人们重男轻女,认为生下男孩可以延续香火,家族有后;而生下女孩儿就要断了香火,女孩儿迟早是会嫁出去的,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了,但又总比没有强,所以只能算半个女儿。

而另外一种说法是“一个女婿半个儿”,也就是说,一个女婿和一个女儿加起来才能顶一个儿子,所以一个女儿只能算半个儿子。

虽然现代 社会 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很难改变观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