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粥的广东云安区

如题所述

广东云安区茶洞擂茶粥是一道风味独特的美食。
擂茶粥历史悠久,饮食文化底蕴深厚,2006年12月被云安县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2月被列为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茶洞擂茶粥选料有田糙米、细青茶、生姜、小葫、八角、砂仁、陈璘皮、茴香、花生仁(炒熟去衣)、花生油、食盐、山泉水等。
制作擂茶粥的工具不过是砂盆(擂盆)一个,擂棍一根。但擂棍的取材很讲究,首选是肉桂树,其次是茶油树或黄牛木,因为这些树木质坚硬、气味芬芳。
制作擂茶粥时,先把细茶、生姜、小葫、茴香、八角、沙仁、果皮捣烂拌匀,再把适量的田糙米和山泉水用明火煮成粥,然后将配料和米粥混合,制成擂茶粥。擂茶粥最好装于瓷盆,在半小时内食用味道最鲜美。 “擂茶粥”也是一道选料上乘的“文化粥”,茶洞村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古代“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
相传明万历年间,云雾山一带,以陈东瓜为首的草寇,四出为害,民不聊生。茶洞圩附近有一个山村,叫茶洞村,尤以罗姓人居多。这里是东西官道沿线数十里唯一的一条山村,是山里人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山贼每逢路过该村,均实施抢劫,村民们深受其害。地方禀告朝廷,明万历皇帝下旨陈璘率官兵进剿。
陈璘(1532—1607),字朝爵,号龙崖,广东翁源县人,明万历四年(1576年)率军到罗旁山平乱,后率广东水师援朝抗击倭寇,历任湖广总兵、左都督军职,最后改镇广东,落籍东安(今云安区六都镇)。
一天,村民闻说陈璘将军要率大军由信宜经金鸡直插富林,围剿陈东瓜等草寇。又探得陈璘将军率三千主力途经茶洞,等粮草运到后再折往歌村(今高村)沿江东进。村民们决定盛情款待剿匪大军。可是倾尽所有,全村只集得糙米一石,黄豆三石,茶叶、花生、茴香、八角等什物不足一担。陈璘大军三千人,这些食物哪够吃?于是,他们用糙米熬了十锅白粥,用黄豆制出两千多斤豆腐,采了十来担野菜,用豆渣拌野菜煎了三千多只煎饼。可是熬出来的十大锅白粥,稀得可以照镜。有人提出把茶叶、花生、茴香等什物捣碎,放到粥里,粥也许会变得粘稠一些……那些茶叶等什物擂碎拌到稀粥之后,人们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了,不但粥变稠了,而且那些香料还发出阵阵清香。
晚上,陈璘率领三千将士到达茶洞村安营扎寨,村民们用他们七拼八凑的食物盛情款待自己的恩人。又累又渴的将士们,大口大口地喝着带有茶叶味儿、香料味儿的稀粥,胃口大开。
虽说行军打仗辛苦,可是陈璘可从未吃过这样七拼八凑的大餐,吃过以后感觉不但胃口大开,而且还觉得胸腹间的滞气全消,觉得特别精神,长途行军也浑身充满了力气,甚觉奇怪。于是,他向村里的长老请教那带味的黑香粥叫什么名堂,老人只好如实道来。
陈璘听后,连连道谢,沉吟道:这粥,以茶叶擂碎拌之,可叫茶粥,吃后消暑去滞,补中益气,使人浑身充满力气,像为我们擂鼓助威一般……那就叫“擂茶粥”吧!
陈璘给这道食物起了名字后,还专门在村里挑选了几名年轻力壮的村民做军队的厨师,随军制作擂茶粥。据说,自从陈璘大军将士吃上这道食物后,体力恢复很快,士气大增,一口气平定了“三罗”(即以前云浮、罗定、郁南一带),立下了旷世奇功。 从此,茶洞擂茶粥就声名远播,成为云浮地区的著名美食。
其实,擂茶粥的发明,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据传,明万历年间,石城镇茶洞罗氏家族祖先由南雄珠玑巷南下迁到茶洞大塘尾(现上洞村委会)。当时,整个茶洞地方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古木参天。罗氏祖先到来定居后,披荆斩棘,发展生产,种粮、种茶。所谓山清水寡,当时罗氏人家经常有人出现肠胃不适、头晕、厌食等水土不服症状。当时就有人提议把家里的茶叶、生姜、茴香、八角、花生等芳香行气的材料磨烂倒入白粥内,以达到消滞健胃的目的。人们选好材料,放进平时用来磨山草药的砂盘之中,用擂棍捣烂,再放进一些炒好的花生仁拌匀,然后将煮好的白粥盛入砂盘之中混和,再加入食盐进行调味,整盘粥果然色香味俱全。身体不适的人闻到粥的美味后,胃口大增,精神很快就恢复了。此后,罗氏家族就经常以此方法煮粥来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由于制作材料中有茶叶,制作工具是擂棍,人们索性就把这色香味俱全的粥起名为“擂茶粥”。
擂茶粥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及沿袭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韧性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绝好题材进行宣传推广,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打造擂茶粥系列文化品牌,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擂茶粥气味芬芳,除具有食用价值外,其保健价值不可小视。其选用的茶叶、生姜、小葫、八角、陈璘皮、茴香等材料,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中茶叶有分解脂肪、帮助消化的效能,具有提神、解酒、利尿强心、养目保齿、杀菌、消炎等功效;生姜具有驱寒、和胃、健脾的作用;沙仁、小葫、八角、果皮、茴香等具有化气、消滞、暖胃的作用。所以食用这些材料制成的擂茶粥可以改善人们的体质,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