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高低是因为思维习惯不同造成的吗?

如题所述

智商是硬件,思维习惯是软件,好的软件一定是适合硬件的。思维速度快,计算能力强的人用上跳跃性思维事半功倍。脑子转得慢还跳跃会很容易把自己绕糊涂的。有时放慢思维,拆分问题才是正路,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节奏更有效率。你所说的学科之分的不适应和思维习惯无关,主要还是精力投入少了,缺乏学科的“本能反应”。本人从小有点小聪明,生性懒惰学习不太用功,无论哪个学科,推导性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欢,要记忆积累的就抓瞎,这导致推导性多的理科科目相对比较强。但上高中之后因个人兴趣更偏人文,学的美术,对计算没兴趣,加上文科权重较大,导致数学直至高考公式都没背全乎,数学基本炮灰。因个人爱好高中阅读量奇大,在没怎么做过作业的情况下语文成绩却变得不错起来。要表达的还是精力投入决定了对学科的适应性,优秀成绩的反馈又促进了你对学科的兴趣与自信,不知不觉又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6

本人非数学专业,以下发言仅为个人理解,不代表任何学术观点。数学其实就是由“一系列人为规定的准则”搭建起来的“为了解决某些问题“的理论体系。至于这些准则,谁规定的?有些有记载,有些没有,这些是历史问题。为什么这么规定?因为这样规定就可以解决问题。以通分为例,谁规定的,我也不知道,因为分数的起源太古老了。为什么这么规定?因为可以解决分数相加减的问题。比如“3/7-1/6”怎么算?3/7=18/42, 1/6=7/42, 所以3/7-1/6=11/42。这种就是通分的算法。你不用这个算法,你自己发明一个算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当然你发明的算法能不能适用于整个数学体系?相比于已有的通分算法有什么优点?如果你可以创造一种算法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并且可以更优化,并且有不输于当前算法的适用性,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创造自己的数学体系了,以后别人用你的体系就要想,这是谁发明的?为啥你要这么做?。如果不能,那你只能遵守已有的数学体系。

数学和物理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数学的体系都是人规定的,而物理的体系都是大自然规定的,所以物理法则人只能去解释,去遵守。而数学的法则可以创造、更改。如果你物理学的好而数学因为这种问题学不好,可能就是你愿意接受自然法则,而不愿意接受人为的规定。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其实就是理解这种数学工具是为了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而创造的。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起来好不好用,哪里好用哪里不好用是评价一个数学方法的重要准则。因此学习这种类型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别管它为什么,先用起来,在使用的过程中你才能体会到它的种种优缺点,你才能更好的去理解这种方法。举个本人领域的栗子,比如我要写一个程序,最简单的打印一行HELLO WORLD。你可以直接printf ”HELLO WORLD“;这时候你可能就要问,为什么这个函数要叫printf,我觉得叫dayin或者shuchu更好。这个是因为写这个函数的人不是中国人,人家用的是英语,写出来的函数大家用着都好用,所以流传到全世界。最后人人都用printf,你不服你可以写个更牛逼的功能取代这个函数,那你想叫什么叫什么。但是在这之前,你要多用用printf,了解他的优点和局限性,这样才能写出更厉害的功能吧?

第2个回答  2018-01-06

我是路人小白,但是和你有共鸣,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觉得和思维有很大关系,我从小就喜欢写数学应用题,不喜欢写纯数学计算题,我觉得很枯燥,后来就喜欢物理,我觉得物理和小学的数学应用题差不多,挺有意思的。因为不喜欢数学到现在都没有养成“数学思维”,有个很明显的感触就是:我写物理题知道从何下手,“有路子”;而数学题像一个完美的圆,我走不进去。物理公式在我的脑海中都有具体的东西可以代表,电就是电,力就是力,有一个理所当然的定义,可以互相变化;而数学没有,数学公式在我眼里就是一串字符,我能做的只有把数字带入进去,我不会变化它们,它们长得都好像,很容易就忘记了,做这题目就会突然有种恍惚感:我是谁?我在干什么?这是嘛玩意儿?对数意味着什么?三角函数是干嘛的?为什么平面和直线一会平行一会相交?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