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盟军凭什么9天救出33万人?

如题所述

1940年5月26日,被围在敦刻尔克地区的几十万盟军,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利用德军停止进攻的2天里,一面构筑坚固防线,一面开始从海上撤军。当得知英国人开始逃离的消息后,德国元首命令恢复进攻,但进展却并不顺利。

一是,当停战的命令传达后,德军装甲部队立刻进入休整状态,连续征战17天的德军官兵,可以说是“人困马乏”,他们太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了。更何况,所有的坦克也进入到保养、维护的流程,转入到战时状态需要十多个小时。



二是,在丘吉尔决定撤退的那一刻起,英国远征军也彻底抛弃依赖法军担任掩护的想法,由蒙哥马利和亚历山大共同构筑防线,掩护部队撤离。说白了,“求人不如求己”,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英国人不再相信法军的能力。

随着德军收紧包围圈,圈内的英军也针对德军的装甲部队进行防御部署,并利用地形上的优势,构筑大量的反坦克壕以及反坦克火炮。尤其是英军目前处于“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状态,使得官兵们拼命防守,德军的进展缓慢了下来。



更关键的是,英国皇家空军奉命全力掩护部队撤离,尽管他们需要跨海作战,留空时间短,但依然对戈林的空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德军轰炸机常在对手战斗机的干扰下慌乱投弹,有的投向了大海,有的偏离了目标,轰炸未达到预期效果。

即使炸弹投在了沙滩上,也被柔软的沙子吸收了大部分的爆炸力,哪怕是在身边爆炸,无非是溅起一脸的泥沙而已。德军轰炸初期,没有见识过这么猛烈轰炸的盟军官兵们乱作一团,到后来干脆原地趴下,等德军轰炸机走后,继续有序撤退。



这种无目的的零星轰炸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习以为常的盟军官兵们,纷纷放弃戒备,做他们要做的事情,排在后面等候上船的士兵们,甚至玩起了沙滩排球,就像欢度周末一样悠闲自得。头三天,盟军共有6.5万人安全撤往英国本土。

当然,盟军更要感谢“老天爷”。

随着撤退的命令传达到各个部队,汇集到敦刻尔克岸边的盟军越来越多,而西部、北部的德军加强了攻势,防御圈也在不断地收缩。盟军高层对以现有的力量,撤出大量部队均不抱太大希望,但都在尽力地挽救,各部门的协作精神空前一致。



首先,精心选择撤离路线。距离敦刻尔克港最短路线仅需2.5小时,却在德军的炮火射程内;另一条则布满了水雷,唯一的一条全长120公里,需要近6小时行程,尽管相对安全,但运输船只暴露在德军轰炸机的时间,无疑延长了许多。

其次,除了利用仅剩的码头外,海滩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他们用绳索牵着小船,接送海滩上的官兵登上大船。岸上的士兵50人一组,每组有一名军官和一名海员负责指挥,尽管天上德军飞机扫射,但队伍没有散乱,纪律性极强。



也许是老天有眼,在接下来的几天,海峡上空阴雨绵绵,能见度极低并伴随着大雾天气,尽管海面浪大,但德军的轰炸机却很少“光顾”,盟军利用“有利天气”,加快运输效率,大量民船也加入到输送的行列,2天居然救出了13.2万人。

糟糕的天气,让德国空军整整2天未进行有效轰炸,眼看着盟军部队在眼皮子底下溜走,德国元首十分不满,他要求地面部队加快进军速度,弥补空军打击的空缺。英军防御部队不断地收缩防线,防御圈只剩下33公里,但依然在坚决抵抗。



不过,盟军撤退人数中英军远远高于法军的现象,让法国人十分不满。丘吉尔为此专程飞往巴黎,参加盟军最高军事会议进行解释。在他看来,现在是团结任何能团结的一切力量,就算法国投降,但其海军是英国极力争取的一支武装力量。

为此,丘吉尔提出了“挽臂同行”的口号,并表示,英、法两军按同等数字撤退,并且由英军担任后卫任务。也就是说,仍在敦刻尔克的3个英国师,与法军一起撤退。然而,天气的好转,德军恢复轰炸,盟军不得不将撤退改在夜里进行。



6月4日这一天,德军的坦克终于开进了已是废墟的敦刻尔克,但为时已晚,只有负责掩护的几千英军和4万法军成为战俘。英国海军部也随即宣布“发电机计划”已告完成,尽管盟军丢弃了大量装备,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没有2天德军停止进攻和2天恶劣天气,撤往英国本土的盟军不会超过10万人,甚至更低。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2
作战思路统一,撤退的路线规划良好,同时当时的天气、地形条件也十分适合撤退。
第2个回答  2020-09-02
凭借顽强的意志。在战争中,盟军充分发挥团结合作精神,凭借顽强意志和牺牲精神9天内救出了33万人。
第3个回答  2020-09-02
因为当时盟军思路非常统一,就是从敦刻尔克撤退,所以他们一面安排撤退一面组织防御。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完成了33万人的大撤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