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怎么理解

怎么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意思是:

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语出明·董其昌《画旨》“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扩展资料:

万卷原指:皇帝的试卷,读万卷书意为: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行万里路意为: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

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4
你走万里路,就是你周游列国,扩大自己的视野,其中容易学到很多知识。
但是,若读万卷书,只是了解知识的表面,不亲身去了解知识真正的内容,是学不到知识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24
‘读书万卷’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多,人文关怀、兼济天下的雄心也是豪情万丈,但现实却是无情的,天下自然没有他们的份,还落得个“无用”的恶名,这实实在在的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眼高手低的坏毛病。理论知识不能学以致用,终究是不出鞘的宝剑,空负了“龙泉”美名。
王莽改制只是两汉的一个小插曲,不过几十年。在我的印象里,历代开国皇帝中,要数此人还算是个读书人。王莽,一个不折不扣的腐儒,孔孟读得多了,脑袋僵化得可以。收私田为王田、废奴、改革货币……结果书生政治终究行不通,王莽身败被杀,舌头也被分食。
书生就是书生!读书可以“万卷”,步子却迈不出“半步”。通病!
有没有不出书斋却知天下事的大家吗?有,而且很多。如康德,他一生未出哥尼斯堡,但胸中的宇宙比大多数人都要宽广。不过,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他研究的领域是一个纯粹理性世界,与我们的经验世界不是一个路数。在那个世界里,讲的是真理、上帝、宗教、逻辑,那是一个浮在云间的天堂,而大多数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凡人,活在地面之上。
知识(确切来说,物理类知识)来源于经验世界,这点相信不会有很多异议。大脑对世界的种种刺激反应,并且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整理、归纳,才形成我们的“书万卷”。在人类知识的长河中,实践过程始终是主导力量,理论再有高明,也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而且当今科学已经开始显露它的疲态,很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各门学科(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哲学类)的领头人,是花在实践方面的时间多,还是花在书本上的时间多?“万里路”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对“万卷书”的继承和高举,对于“万卷书”的尊重。不再重复前人已经作过的实验,正是由于前人已经反复替我们作过了(关于这点,对方一辨好像也认同了。),而我们的更艰巨使命在于,要站住前人的肩膀上去作更新的探索实践,去寻找新的理论。
再看,千百年世界自发形成的秩序是最精密、最自然的,它的存在不是“理论”指导的结果,可以说,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于现实世界的。理论的存在只是解释这个世界。特别是社会、经济领域里,理论的作用实在有限,而经济生活几乎就是人类生活的主题,目前为止,有此企图都无可幸免的失败。而真正能体现理性威力的地方,只能是物理、化学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奠定恰恰还是无数的实验、实践,并且他们的发展仍然要基于未来无数的实验与实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