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人之力对抗明朝的官场潜规则,大清官海瑞到底有多“清”?

大清官海瑞到底有多“清”?

海瑞这个人是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一个人,他凭借清廉出名,而且他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官员们学习的楷模。他不拿百姓一分钱,而且一心一意的为百姓做事。他究竟清到什么程度呢,他有时候都吃不起饭,穿衣服除了官服,没有别的高档服装。海瑞这个人,对皇上忠心耿耿,刚正不阿,他勇于进谏。其中著名的一件事就是他上书骂了嘉庆皇上。

他的一封信直接震惊了大明王朝。他直接怼皇上,他在奏章里,把皇上骂得一无是处,将嘉兴皇帝从人品到能力挨个清点完毕。皇上听完之后龙颜大怒,把奏章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就给他手下说,赶快抓住他,别让他跑了,但是这时,朝堂下有人说,海瑞已经明白了自己将要死,已经为自己准备好棺材了,他肯定是不会跑的。

听完臣子的话语,嘉靖皇上连忙捡起奏书,又仔细的研读,字迹苍劲有力。但那此时的心情已经平复了很多,已经不像刚开始那么愤怒了。他当时就说,海瑞好比比干,但我不是纣王。但是他还是被嘉靖皇上押入了牢房。经历了这一次风波之后,海瑞无疑成为了整个大明王朝的道德模范。

一时间名声大震。海瑞在嘉靖皇帝驾崩之后,隆庆皇帝即位,海瑞又得到了重用,明朝官员的工资是整个历史上官员工资最低的时候,海瑞的工资还不足以贴补家用。但他还是洁身自好,秉公执法,没有鱼肉过百姓。而且他还以身作则,在临死前还向皇帝上奏说,如今弊端在于惩治的刑罚过轻,才导致这种局面出现,隆庆改变了政策,果然取得了成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8
海瑞的事迹也不遑多让。他干过最疯狂的事,是抬着棺材给嘉靖皇帝上了一道“骂皇帝疏”,即《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这篇疏文太劲爆了,嘉靖一遍遍重读,一会儿气炸了,怒骂海瑞是“畜物”,一会儿理智又回来了,说海瑞自比比干,但我不能做商纣王啊!
总之,这两人是真不把皇帝当外人,有话直说,一戳到底。正是这种不畏权贵只争对错的精神,才让他们在历史上赢得了应有的美名与尊重。
▲包拯真人长这样,须白脸不黑,额上没月牙
但现在一些书,总拿历史来指导人生,动不动就给包拯、岳飞、于谦、海瑞等耿介之士扣上情商超低、情商负数的帽子,仿佛只有那些只管钻营不分是非的人物才值得今天拿来做榜样。这种颠倒价值观的论调,尤以历史畅销书和机场成功学为甚。
人家一生孜孜以求的高标准、严要求,反倒成了通融派、骑墙者的笑话是不是?
现在流行的所谓高情商,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乡愿”,为了保住个人的好处,回避棘手问题,你好我好他也好。
古代不乏乡愿之徒,现在也一样,多的是高情商之人。
但是,人家那时候从不把乡愿当成值得傲娇的事,一个人被说是乡愿,那是要奋起抗争,说你才乡愿,你全家都乡愿。哪像现在,把高情商贴在脸上,当作主流价值观显摆,得意洋洋,招摇过市。
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包拯或海瑞随便哪一个再世,若不把他们怼死,肯定就被他们堵死,心塞啊。
2
既然无关情商,那两人的官运差这么远,原因在哪?
最爱君翻了翻他们的朋友圈,真的有所发现。
海瑞的一生,几乎就是个孤胆英雄,有勇气,没朋友。他只是个小举人出身。在“举人多如狗,进士满街走”的年代,他要不是走了狗屎运,赶上嘉靖前期励精图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新政,恐怕一辈子熬到头也就是基层公务员退休了。
他的几次升迁,确实离不开贵人相助,但帮他的人,要么单纯欣赏他的为人,谈不上私交,要么只是把他当成政治斗争的棋子,在适当的时候摆他上去。他是波诡云谲的政局中,身不由己的存在。

最明显的是,他在江南推行兼抑豪强政策,结果招致士大夫群体的围攻,有言官直接说他“鱼肉士大夫”。李春芳、高拱、张居正等一帮位高权重的阁臣,没有一个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将孤军奋战的海瑞视为异端。
在各级官员和地方诸多势力的联合夹击围堵下,一位真正的清官和改革之臣没有立锥之地,被迫离开政坛。
试想一下,海瑞要是在帝国政界有三五好友作为奥援,他的下场不至于如此惨淡,改革也不至于处处受掣肘。再退一步,即便受到弹劾和非议,也会有人站出来替他挡几支暗箭。
但他完全没有,他是孤独而又孤傲的存在,腹背受敌的时候,孤立无助,铩羽而归。
▲海瑞
跟小举人海瑞比起来,进士包拯的朋友圈高大上得多,时不时就冒出一堆大咖的点赞。
这就好比,海瑞的同学都在帝国基层打工,他一个人侥幸挤进了帝国权力核心,放眼望去,没人与他权位相当,也就没人与他同气相求。包拯的同学却因为学历高,一入政界,就都是天子骄子,迟早是帝国中枢的核心成员。再加上包拯拿到学位后没有直接做官,当他尽孝了十年后来到官场,哇,昔日同学一个个身居显位,一个个都成了他初涉官场的靠山。
第2个回答  2019-10-27
海瑞从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类的日常行为乃至一举一动,都可以根据直觉归纳于善、恶两个道德范畴之内。他说,他充当地方的行政官而兼司法官,所有诉讼,十之六七,其是非可以立即判定。只有少数的案件,是非尚有待斟酌,这斟酌的标准是: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用这样的精神来执行法律,确实与“四书”的训示相符合。可是他出任文官并在公庭判案,上距“四书”的写作已经两千年,距本朝的开国也已近两百年。与海瑞同时的人所不能看清楚的是,这一段有关司法的建议恰恰暴露了我们这个帝国在制度上长期存在的困难: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海瑞的一生经历,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第3个回答  2019-10-26
水至清则无鱼,海瑞太清,而且还干扰到别人,遭众大臣排挤到海南,这就是他的清。
第4个回答  2019-10-26
小丶一以一人之力对抗明朝官场的潜规则,大清官海瑞清到家庭入不敷出。清到与世格格不入。 水至清则无鱼。自己太清不说,还干扰到别人。遭众群臣反对排挤到海南。海瑞太清了!此乃令人难以想象的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