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关于学生写作文套作怎么办?麻烦了。

如题所述

观点一:让学生感觉到写好作文,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并且鼓励学生模仿优秀的高考作文,用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去写一篇好作文。写好后反复修改,锤炼,然后在考场中拿到作文就按照平时训练的模式去套。虽然这一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也违背了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但对于我们这些没什么写作基础的学生来讲,却非常实用。我们不但要告诉学生可以套作,还要告诉学生如何成功地去套作。譬如,04年江苏作文《稳中求胜》的写作模式就可以去套2008年四川省的话题作文“坚强”。文中的分论点:“沉稳从志而来”可以改为“志存高远者必坚强”,“沉稳从难而来”可以改为“历经苦难磨练者必坚强”,“沉稳从无欲而来”改为“淡泊名利者必坚强”。成功的套作方式就是改变语序,撤换词语。紧接着抽换材料。比如《稳中求胜》分论点一中的论据班超的例子就可以更换为鲁迅的例子,林则徐的例子就可以更换为邓世昌、丁汝昌、谭嗣同的例子。句式一改,例子一换,谁敢讲你是套作。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套作不套作,关键在于如何成功地去套作。我甚至很简单地告诉学生在《读者》上看到一个故事然后写到作文中叫抄袭。但你将《读者》中看到的三个故事写到作文中的时候,那就叫写作了。

  观点二:高考作文“套作”之风恐怕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失。原因是“套作技巧”能够使语文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时间“教会”学生运用最“经典”材料、最“生动”的议论抒情文字和最“巧妙”的层次结构,在十分紧张的模拟考场里“一挥而就”。成文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这一招,据说已经让不少平时对作文不重视,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写出内心感受的学生在高考中得益甚至拿了高分。相比之下,不少语文教师平时十分重视作文教学,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踏踏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有序的作文教学训练,他们所花费的时间是教授“套作技巧”的十倍甚至几十倍,其最后的收效,最多不过与后者的教学业绩持平,有时甚至反而不如。面对这样的尴尬,又有谁能不对“套作”动心呢?况且,学生、家长、学校乃至上级都十分看重分数,因为高考必须拿分数“说话”。

  观点三: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要使自己的语言水平有所提高,有一个速成的方法,那就是去摘录十段八段自己喜欢的,生动经典有哲理的语言片段。比如《读者》杂志的篇首语,每篇都有一些精美的语段。我现在还一直有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卡片上摘录读书时觉得能打动我的一些精彩语段,有的还把它打印下来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可以经常欣赏。我过去读书写作文时,常常有一种欲望,就是把自己喜欢的,认为精彩的一些话千方百计要引用到作文中去,还常常就能“得逞”,为我的作文赢得老师几句夸奖的评语,赢得一个理想的分数。在中考前这段时间去背个十段八段精彩语段,或许在写中考作文中就能排上用场。借用一句广告语“相信我没错的”。

  观点三: 据有些“作文宝典”介绍,分成8段的作文最受欢迎,结果大多分成8段

  常听语文考得好的教师在经验交流会上指点迷津:“平时很少训练作文,只在考前押几个题目,念几篇范文,让学生仿着‘作’成文章,考场上非常管用。”并举当年的“智子疑邻”文题为例,说他在考前一个星期就训练一道非常类似“樵夫亡斧” 的话题作文,因此上线数比平行班多,优秀率多平行班5个百分点。说教者眉飞色舞,激情飞扬;倾听者为之陶醉,掌声雷动。如此一来,“平时不念经,临时抱佛脚”的克隆作文速成法,就可以想见了。如此而教的“作”文,又怎么不会出现千人一腔的习气呢? 应试而教的“作”文,在各类升学考试时固然能够侥幸获得高分,但真正的好作文还是要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真情,坚持阅读;还是写身边事,讲平常理,

  观点四:讲一点材料的准备。因为只有精心准备好材料才能在考试中从容不迫地构思,写出自己的风格。缺乏材料的准备,仓促应战,要写出有点质量的作文姑且不太容易,更何况是写出有风格的作文呢。我们反对背好范文去硬套题目,这是有风险的。但是我们还是强调要准备几篇自己平时的得意之作,作为材料上的准备。首先这必须是自己的,保证不会出现材料雷同的作文,更不能成为一批材料雷同作文中的一篇。如果这样,那你就死定了。其次,你还要有使用准备好的材料的技巧。比如,上面我举的例子“2006:我们在离别中走过”,当然可以作为一篇好的作文材料。如果题目是上学期末南汇区“一模”语文卷中的作文题“越过那道坎”,这个材料还有用吗?告诉你,有用!“越过那道坎”这个题目中的“坎”字很有讲究,它可以是困难,可以是一种情结,甚至是一种心理障碍。我心目中崇拜的体育明星将离开我们,作为他们的“粉丝”,是不是很失落,是否会难以释怀,怎样释放这种惆怅的情绪,放飞心灵,期盼未来?这其中会没有文章可做吗?当然需要重新构思,要写出“越过”的心理过程,感情基调要由淡淡的感伤变为“越过”后的昂扬振奋。材料可以用,但要忍痛割爱,只要材料,不要原来的框架。这样才能用准备好的材料,打一场有准备的战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24
  我是作文指导老师,你说的现象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是消极厌学、应付了事、拈轻怕重的心理在作怪,它不是作文本身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单靠老师也常常是无能为力的。例如:家长的娇宠溺爱不良引导;孩子本身玩游戏、处对象、与消极厌学孩子厮混等不良习气;当前教育体制使老师战战兢兢不敢严管学生等,都易造成此类现象的出现。
  我的意见是:
1、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灌输在平时的教育中,把良好的理想、奋斗、追求观念潜移默化给学生,让他们懂得踏实、刻苦、奋发学习的必要性。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2、把平时作文习作的难度降低,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易写,使他们恢复写作的自信与乐趣。
3、对症下药,思考学生消极学习的原因,到底出在了哪?是出在了老师、学生自己、还是家长的身上,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4、有时,当你以己之能竭尽全力后,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时候,你可以想:成功者往往只占总人群的20%,就不必过分苛求自己了。你不是他的脚,你能领路,但不能决定他走路,对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24
需要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平时多观察实践后再写作,这样切身体会的东东不用套作,会有很多自己要表达的东西
第3个回答  2023-03-10
关于学生写作文套作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提供充足的素材。学生套用作文往往是因为缺少素材和思路,因此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贴合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如生活中的故事、新闻、历史事件等,并通过思维拓展、创意训练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除了提供素材,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动手、积极思考的思维习惯。可以采用讨论、课外阅读、文字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学和语言的独特感受。

3. 严格把关学生作文。教师应该对学生作文进行严格审核和批改,发现学生的套作现象及时指正,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和素养。既不能放任学生,也不能过于苛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评价方式。

总之,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和激发,而不是灌输和套路。教师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写作中享受思考、感悟和创造的快乐。
相似回答